长沙天心区:既要“高楼大厦”又要“背街小巷”
新华社长沙1月6日电(记者 阳建)既要经济建设,又要社会建设;既要结构转型,又要民生配套,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作为湖南省会的中心城区,长沙市天心区在发展“大项目”的同时,以“民生立区”的理念做好“背街小巷”的管理与提质,有效破解了发展与民生脱节的矛盾。
在裕南街道长坡社区、东瓜山社区的老旧房屋聚集区,房龄已超过20年,漏水严重,且经常引发邻里纠纷,由于没有物业维修基金,漏水问题一直没解决。2014年被纳入天心区“民生立区”项目后,屋顶被政府实施了防水改造,下水管也被全部更换。
“以前,雨水从楼顶一直漏到一楼,让大家苦不堪言,现在房顶被改造一新,再也没人反映漏水了。”73岁的老党员陈春义对记者说。
“一个区域要和谐发展,既要有标志性建筑等大项目,也要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小项目。”天心区区委书记曾超群说,解决老百姓最紧迫的水电气等问题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背街小巷的好坏是检验民生事业的试金石,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
1938年“文夕大火”把长沙城毁于一炬,天心区北部城区基本就在被毁的区域。由于当时重建匆忙,没有过细规划和完善配套,导致后续建设存在很多缺陷。虽然如今的天心区早已是高楼林立,但棚户区、老旧房屋的面积仍然较大,背街小巷的管理困难日益凸显。比如,老城区部分居民的水、电、燃气、如厕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房屋漏水严重,道路拥挤且安全隐患很大……他们的生活品质与城市发展相当不匹配。
天心区2014年提出“民生立区”战略:将每年新增财力的80%用来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实施100个以上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项目,并要求各街道每年至少配套300万元民生专项资金,切实完善长期被忽视的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与社会管理。
“高楼大厦易建,背街小巷难管。”为提高民生资金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天心区坚持所有民生改善项目由群众“点菜”,政府照单“做菜”,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民生“小事”,包括水电气改、修路造绿、危房改造、街巷整治、消防整治、停车场建设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将改善民生延伸到细枝末节的“民生立区”行动,其积极作用远不止改善民生本身,正在逐渐演变为基层干部的工作理念,成为群众工作的新载体。在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看来,此举是“花小钱,办大事”。据统计,天心区2014年共投资7.5亿元,用来解决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保障救助、养老救助、城区提质等五大类民生问题,包括完成3万户居民水表改造,对35所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提质,改扩建社区阵地20处、创建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室20余个,新增7460个治安视频监控设备,打造区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等。
“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每年解决100多个民生问题,让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金盆岭街道夏家冲社区主任龙沁说。
由于“民生立区”的项目都是小事、实事,干部不得不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去了解群众诉求。于是,广大干部在走近群众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天心区连续两年社会满意度公众测评排名长沙市城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