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城市设计”:高铁新城万科社区营造活力新城区

05.05.2016  11:15

设计意向图

万科魅力之城周边地区一周人口活动热力图

  星辰在线5月5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黄汝兮) 时隔37年后,中共中央于2015年12月20日再次召开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城市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科学的规划布局城市发展外,城市发展应当以“人”为核心,让百姓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前不久,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吴志强教授的一篇《城市规划,不要鸟瞰要“人看”》的专访红遍了规划圈,专访中吴教授不仅对规划转型、规划师转型及城市病治理提出了很好建议,他还指出“传统的城市规划只是设计空间和形态,但在空间和形态背后有着流动的生命。过去,我们看不见这些生命的流动状态,比如,我们只是看见城市里的桥、路,但看不见上面走过多少人。但今天,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看见所有人流的轨迹。当这些人流轨迹显现的时候,城市设计的合理与否便得以验证。”

  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不断变革的时代潮流中。城市规划行业在转型,房地产行业也在转型。恰逢其时,作为房地产界龙头企业的万科在新一轮的竞跑中,与具有丰富城市数据积累的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的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研究团队一起讲述一个关于行业“变革”的故事。

   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

  早在2010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和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PITAC)就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了《规划数字化未来》的战略报告,报告列举了各个科技领域的共同挑战,而第一个就是“数据”问题。为了紧跟全球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浪潮,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大数据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并将“大数据+”行动上升至国家战略。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正日益受到“大数据”背景下时代潮流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由 “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更是加快了房地产拥抱大数据的步伐。

  在长沙,一群非典型设计人,与一个作为城市配套服务商的地产公司,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通过“大数据+城市设计”的复合研究方法,开展高铁新城北部片区城市设计优化研究,实现城市片区建设与地产项目开发的共生、互赢。

  “大数据+城市设计”:源于“人”本的设计

  传统城市设计过度依赖规划师的个人知识与经验,调研过程主要依赖于相对简单的方法,而规划成果却依赖于简单的几何形态的空间展示,最终的规划结果效应却难以量化评估。

  而此次高铁新城北部城市区域的设计优化,则是采用的“大数据+城市设计”的方式。该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大数据+城市设计”将是未来的趋势,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各类人的行为“数据”分析,来开展设计,是一种源于“人”本的设计方式。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城市是人们交流互动的装置,而理解城市的关键是理解人们如何联系的复杂科学。大数据是能从多个维度描绘微观尺度下的人类活动和活动,以及环境要素特征的微观个体的数据,包括政府的开放数据、商业网络的数据、社交的数据,能够捕获到微观的城市活动、微观地块、建筑以及微观个体的活动。利用大数据所能反应出的 “人”的活动、移动、感想来做规划支持,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思路不谋而合。

  此外,大数据增强了对城市实体的精确理解、对实体组织和其效应间复杂关系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空间创造积极影响的切实落实。换句话说,“大数据+城市设计”的目的是精准设计城市实体所形成的“场所”,推动城市设计从“经验判断”到“数据支撑”、从“以物质为重”到“以人为本”的范式转变。

   万科魅力之城项目设计实践

  设计范围:本次设计研究范围为高铁新城浏阳河以西片区:北至浏阳河、南至新湘府东路、西至京港澳高速、东至浏阳河。

  目标:活力共生

  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片区活力特性,结合上位规划定位和片区生态景观资源优势,确立“活力共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项目将北部片区营造成具有开放活力的区域,与高铁新城实现共生发展。

  方案:“找”、“输”、“造”

  大数据更为精确的现状问题分析为未来的再创造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而方案围绕现状提出了“找”、“输”、“造”的策略,“找”即“寻找活力源”(哪里有着源源不断的人),“输”即“建立活力输送通道”(人怎么流动),“造”即“营造容纳活力的核心与场所”(人来干什么),这也是片区活力营造实践的主要技术路线。

  “找”:瞄准高铁活力场

  片区的人流主要活力场在高铁站即万家丽路和劳动路沿线,其中高铁站为活力最集中区域,因此建议瞄准高铁站及万家丽路与劳动路形成的“T”型活力通道两个主要活力源头。

  “输”:建立活力传输带

  高铁新城北部片区应依托高铁站东广场巨大的活力磁场,通过高铁绿脉、浏阳河蓝脉和红旗路,商务橙脉将活力输送至高铁新城北部片区,强化片区与区域联系。同时依托高铁公园、浏阳河风光带以及道路绿化构建慢生活骑行环,慢跑环和慢行环,倡导非机动车出行的社区乐活。

  “造”:营造万科活力核

  北部片区除加强与高铁站的联系外,应强化其活力核心功能,重点依托红旗路中运量公共交通站点打造社区中心和公交导向的开放社区加强活力营造。

  设计师说

  城市空间设计当以人为本

  当大数据及数据挖掘技术被引入到规划决策体系的时候,也许我们内心充满了担忧,让我们联想到兴起于西方二战后的“新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城市规划的巨大冲击,特别是系统论让城市规划决策进入了系统分析时代,达到了功能理性主义的巅峰。在系统论思潮的影响下,城市规划师由过去的设计师向“科学系统分析者”的角色转变,许多人热衷于采用综合预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来模拟城市某一系统或多个系统的变化规律,以解决城市规划的科学“量化”问题。然而,城市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可以通过计算模拟来认知的自然物质,它本身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而这种依靠规划师个人素养建立起来的决策“模型”的基础是“空洞”的。

  时至今日,大数据刚好弥补了上世纪规划前人留下的规划决策的“内容虚无空洞”的遗憾,为规划决策的动态、以 “人”为本提供了基础。回到“大数据+城市设计”,我们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悟,城市因“人”才产生了活力,城市为“人”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基础,“人” 在“空间”活动产生了活力“数据”,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数据,才能了解“人”的活动特性,才能更好的设计“空间”,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