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灯火、春天
大年三十,年岁更迭、冬春交接的这个晚上,必然是一个没有月光的暗夜,然而灯火辉煌、笑语温存,一个寒冬就此捂热,走向春天。春节,是对春天最隆重的迎接仪式。
祭日成节日
过年应该是指从大年三十过到大年初一。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孙文辉认为,人类最早的节日,可能就是“年”,古时候过年是为了驱除厉鬼,要点起篝火,敲起锣鼓,戴上面具,载歌载舞,来驱逐恶鬼野兽。所以除夕的火很重要,湖南至今仍有“除夕的火,元宵的灯”这一说法。
孙文辉认为,在古音中“祭”与“节”同音。节日,大多与祭祀有关,过年的习俗起源于春天祭祀,正如西方的酒神祭祀,与农业丰产的祭祀有关。在漫长的岁月中,祭日逐渐成为节日,仪式成了娱乐,度过了寒冷的冬天,迎来了温暖的春天,人们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欢乐。
爆竹除旧岁
过年最早例行的公事,是燃放爆竹,所谓“爆竹一声除旧”。
爆竹最初用于避疫驱厉,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记录到“人以竹著火中”,哔噗有声,使山鬼惊惮。至六朝开始爆竹用于正月一日,梁朝《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
那时人们爆的是真的竹子,用意也是驱鬼,至后世爆竹始为除旧之意,并由竹变为纸裹硫磺,称“爆仗”。宋时,陈与义作《除夕》一诗:“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写的是岳阳除夕迎春燃放爆竹的场景。
孙文辉介绍,17世纪后期,浏阳已经大量生产鞭炮。雍正年间,浏阳花炮已成为贡品。如今,浏阳已经成为国际花炮之都,湖南烟花漂洋过海享誉全球,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守岁到“元旦”
旧时,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就称“元旦”。
据孙文辉考证,清代民国时期,元旦这天,大人在守岁,小孩也要在四更前起床。四更响后,在长辈的带领下,全家人整衣冠拜天地、家神、祖宗。然后,晚辈与长辈相互拜贺,名为“贺年”。天刚亮,人们开始走出家门,与邻里互贺新年。
过年时,做事也要小心谨慎,端杯、盘、碗、碟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应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话,如“打发打发,越打越发”“岁岁平安”等。
过年时,家中的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泼地、倒垃圾,这叫“聚财”。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在这些小心翼翼的习俗里,是人们对幸福生活谨慎而热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