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指标开年遇冷 中国经济“忧喜交织”

20.03.2015  15:30

  中新社北京电  2015年春天将至,中国宏观经济一系列指标却接连“遇冷”,经济下行压力再次加大。不过,官方认为,这一描述并不完整,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压力加大与转型升级并存,传统动力明显减弱与新兴动力不断孕育的交织之中。

  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个月,中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双双回落,并创下近年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三年同比下滑;而去年年末稍现暖意的商品房销售遭遇“倒春寒”,年初降幅骤然放大。

  多项指标开年遇冷,并且低于市场预期,显示中国经济内需依然不足,经济运行放缓且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家统计局当日以“郭同欣”名义发布的一篇解读文章称,今年年初中国所遭遇的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是在“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影响持续加深的情况下发生的,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一国经济进入到中高收入阶段后增速回落的普遍规律。

  国外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经历过这种状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有一些经济学家将此阶段定义为中等收入陷阱。

  但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超过60万亿元,1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相当于过去几个百分点,即便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对应的经济增量也是相当大。

  经济下行压力要求宏观政策加码对冲,同时考验宏观政策的定力和灵活性。此间专家表示,宏观政策要保持基本的战略定力,同时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包括适时的降息降准等。

  同时,改革的力度要加大,尤其是简政放权方面,为创业、创新打造适合的环境氛围,从供给方面推动增长。

  而在投资增速节节下滑,拖累宏观经济的房地产领域,专家认为,要继续去行政化、回归市场化,以激发房地产市场活力。

  2014年中国官方出台了包括定向降准降息、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等一系列政策,而且年底还在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被业内视为对冲经济下滑的重要手段。

  即便有多项指标下滑,但前两个月的中国经济指标中不乏积极因素。小幅上升的消费增速、基本稳定的物价、增速加快的出口以及稳定的就业形势等都显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

  官方指出,在因经济增速放缓而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一些调整和变化的趋势值得关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且随着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新兴动力在不断孕育。

  从结构调整方面来看,整个国民经济中,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另外,虽然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过剩行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却是增长较快。

  此外,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主体正在孕育成长,这些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希望。例如,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继续高速扩张,网购快递业务量激增;中国旅游文化等新产业较快发展,2月份中国的电影票房收入更是首次超过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