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身份证无照片 靠指纹识别持有人身份

08.04.2016  16:21

  

  抖落岁月的风尘,解密的身份证样本依旧完好清晰。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翻拍

  星辰在线4月8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麻烦提供身份证!”在溁湾镇火车票代售点,昨日市民柳先生购票时,工作人员习惯性给予提示。买房、买车票、乘飞机……如今办理个人事项,身份证越来越不可或缺。时光回转到60多年前,国民身份证也是个人办理相关事项的必备品,且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指纹记录来标识每个人的信息。昨日,在长沙市档案馆,首次解密公开的《摘录长沙市国民身份证签领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布告》及国民身份证样本,抖落岁月的风尘,再现民国时期国民身份证上的时代烙印。

  档案史志 10个手指的指纹用符号一一记录

  打开解密的民国时期国民身份证相关档案,浸润发黄的档案里,印有“国民身份证”字样的样本格外吸人眼球。

  说是身份证,但它并不像现在的身份证那样是一张过塑的卡片,而是纸质的折叠小本,由一张硬纸折叠成4个折面,有两张名片拼起来那么大。尽管年代久远,该国民身份证样本依旧保存完好,手工填写信息仍然清晰。

  该国民身份证样本是1948年3月发放的,持证人姓名为李某,男性,出生于民国7年(1918年)5月26日,本籍为长沙,寄籍为长沙市,身份证号码为 042562,住址在坡子街114号;还有李某的“中学毕业”的教育程度、“钱业干事”的职业、“坡子街圣工学校”的国民义务劳动、公民资格、家庭成员姓名及称谓、役历及注意事项等。

  记者注意到,除了详尽的身份和家庭成员相关信息,国民身份证还设置“指纹符号”登记栏,要求按照“无照片及未实施指纹区域暂填箕斗”的方式,对个人右手、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纹用符号一一记录。

  文史专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先枢介绍,过去人们将指纹分为“箕”纹和“斗”纹两类,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如“斗”纹填“〇”,“箕”纹填“ム”,以起到防伪作用。陈先枢说,这张国民身份证对研究民国时期的户籍人口管理制度的演变很有帮助。

  档案钩沉 赤贫户办理身份证免工本费

  据相关史料记载,1947年(民国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户籍法》,规定制发国民身份证,发证对象是年满18岁以上的国民,不分男女;未满18岁、自动请求者也准予发给,现役军人暂不填发。

  在长沙市档案馆,《摘录长沙市国民身份证签领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布告》档案,保存1947年8月由市长签发的《长沙市政府布告》,再现了长沙国民身份证办理的相关事项:由长沙市政府统筹印发,由各区公所根据户籍登记簿按人口填发,身份证均应粘贴本人脱帽头面相片及其大小(以一寸的二分之一为限),由领证人各自拍照,于背面写明保甲户、番号及姓名等,每证收工本费300元(相当于几分钱)。

  “国民身份证工本费赤贫户免于收取……”记者注意到,在《布告》第七条,赤贫户办理国民身份证有优待。《布告》同时要求国民身份证应由持证人随时携带保存,如有损毁应将原证缴呈该管区公所,转请换发新证;如有遗失,应立即登报作废并剪报呈由该管区公所转请补发。

  档案链接 32年前实施居民身份证制

  据相关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时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

  直到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

  2004年3月29日起,我国开始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并于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份证较第一代身份证有了很多改进: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内置数字芯片,采用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用机器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