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者的孩子,他们帮忙带
昨日,在泉塘街道泉塘社区的“工之友家园”里,孩子们正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温习功课。每天都有20余名农民工子女来参加“四点半课业辅导”。林畅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3月10日讯(记者 林畅) “苏老师好!”“你们好,没淋湿吧?把书包放下开始做作业吧!”昨日下午4时许,一个雨天,苏治玉正站在长沙县泉塘街道泉塘社区的“工之友家园”门口,招呼孩子们赶紧入座。每天,这里都有20余名正在读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前来参加“四点半课业辅导”。5年来,长沙“工之友家园”一直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
来改善母子关系的她
如今成为了服务者
“工之友家园”又称“长沙市工之友服务中心”,创始人是青年农民工刘志祥。17岁从常德农村老家远赴广东打工,刘志祥在打工历程中开始思考进城务工人员的命运。最终他辞掉工作,踏上公益之路。2011年,刘志祥选择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泉塘社区成立“外来工图书室”,开启服务农民工之路。
渐渐地,有志愿者参与进来。工友们通过这个平台参与活动,从被服务逐渐转变成自我管理,再通过自身的技能参与服务。孩子们愿意来,家长随之被带动,积极参与其中。苏治玉就是其中的一个,如今她辞掉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进来,现在已是主要负责人,而刘志祥作为理事指导其工作。
苏治玉是甘肃人,2012年随丈夫来到长沙县。“那时我与孩子关系比较生疏,因为孩子3岁前都是留守儿童。”苏治玉说,当时来到“工之友”想通过阅读改善母子关系,但渐渐地,她发现在这里能实现人生价值,“工友群体是个大家庭,我想尽份力”。
如今,“工之友”主要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做的项目有“家有儿女、周五有约”,社区儿童“活力共融”空间——儿童读书室借阅、四点半课业辅导、夏(冬)令营、一对一辅导等等。
从这出去的孩子
如今想回来做志愿者
在“工之友”里,20余名前来参加辅导的孩子都是随父母在泉塘上学的“流动儿童”。放学后,他们来这里做作业、阅读、做游戏,还有专职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辅导课。
“在这里我收获很多,也充满着感动!”苏治玉说,以前自己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但在参加活动后,她慢慢地转变了沟通方式。“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提倡注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关系先于教育。”通过“工之友”的平台建设,工友间的关系更紧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最令苏治玉感动的是一名叫罗戴岭的小女孩。她以前是泉塘小学学生,期间每天来“工之友”参加四点半课业辅导。如今已上初中的小女孩对苏治玉说:“苏老师,暑假我也要来当志愿者。
“以前她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现在又能反哺服务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苏治玉说,这也是“工之友”成立的初衷和目标——“从被服务对象慢慢变成自我管理,再通过自身的技能参与服务”。
目前,“工之友”主要通过自筹资金以及政府的项目支持经费得以运转。苏治玉说,她们正思考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争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