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千层底”
今年春节,跟妻子回了石门老家,她说,我们一定要去外婆家打个转身。
妻子口中的外婆,是她的姨外婆。两年前,老人给我们送了她亲手缝制的布鞋当作新婚礼物,因为舍不得穿,我们还一直珍藏着。去外婆家,要翻过一个山头,还得走半个小时泥路。妻子说,如果运气好,就有机会目睹布鞋的制作过程,一路上,我期待满满。
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我们到达石门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外婆热情地招呼了我们,张罗了满桌子可口的土家菜。老人还将两双崭新的布鞋塞进妻子的包里,跟我们聊起了一段有关布鞋的往事、、、、、、
在土家当地习俗里,嫁女儿或者娶媳妇时,给亲家的长辈、亲朋好友送一双布鞋,是必不可少的礼数和尊重,那会儿,布鞋显得十分珍贵。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大多数土家姑娘家一样,今年76岁的外婆,几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地纳着“千层底”,在她印象中,自己制作的布鞋有900多双。
从十来岁时,外婆就跟着老人学纳鞋,邻居大妈夸她心灵手巧。裁剪布料、用浆糊贴布、理胚、绱线。外婆从长辈手里传承了纳鞋手艺,如今,她成了村里为数不多懂得纳鞋的老人之一。“邻里、亲戚儿女嫁娶时,布鞋都由我缝制。”说起布鞋的故事和制作方法,外婆如数家珍。
“鞋底用土方法一针一线纳出来,做起来不容易,一天一个鞋底都做不起来。”
外婆说,鞋底因其层数很多被称作千层底,尽管没有上千层,但每只鞋底起码也有20多层。将棉布用浆糊粘贴起来,晾干后剪成鞋样,中间放置硬棕榈皮,然后一针一线地纳,一只鞋最少要用掉3根6米长的麻线。纳好底切掉毛边,一只鞋底就完工了。外婆说,以前生活条件艰苦,做鞋的布料基本上都是旧衣服上裁下来的,按着鞋样一块块拼凑。“最初麻线也都是自己搓,现在一般都用纱线,但肯定没麻线结实。”厚实的白底,素色的鞋帮,船样的外形。不光纳鞋底费心思,做一个鞋帮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打袼褙、剪面、扣边、装衬里,一道都省不得。
如今,怀旧与返朴成为现代追赶的潮流,手工布鞋透气、舒适、干燥等优点受人青睐,不少人莫名找上门来请外婆做鞋。外婆说,做布鞋都是年轻时留下的手艺,工序繁琐,慢工出细活。如今年纪大了,手头使不上力气,做起来慢,完全做好一双鞋子要花上四五天时间。
“趁身体好,多做几双,留个念想。”上好鞋帮,里里外外检查一遍,剪掉线头,端详刚完工布鞋,外婆会心地笑了起来。那层层叠叠、细细密密的针眼,是老人一辈子也割舍不下情缘,平日里,一有空闲,便起鞋底来。“有人喜欢它,我打心底里乐呵,要是年经人愿意拿起针线,纳布鞋,莫让这门手艺丢了,那就好了!”
潇湘女性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本站文章,请联系本站,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