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壶瓶山——“电骡子”关爱麻疯病老人的故事

20.02.2015  10:43

   湖南新闻网长沙2月19日电 题:爱在壶瓶山——“电骡子”关爱麻疯病老人的故事

  作者何志强

  编者按:2011年9月15日,国家电网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记者何志强采写的通讯《壶瓶山上的“电骡子”》,介绍了“湖南屋脊”国网壶瓶山供电所农电员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供电延伸服务”,为山区百姓“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

  近几年来,“电骡子”继续拓展“供电延伸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开展“爱心帮扶活动”,2015年2月8日-11日,记者再访壶瓶山,追寻“电骡子”关爱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19位麻风病孤寡老人的故事。

  艰难之旅

  每逢佳节倍思亲。

  随着羊年春节临近,老人又牵动着“电骡子”的心。

  2月8日,当记者来到壶瓶山,正碰上“电骡子”准备去慰问老人。

  经过几天的采购,2月10日早7时,10多位“电骡子”驾驶着一辆皮卡车和7台摩托车,满载着水果、鲜鱼等年货,向剩头村进发。

  为了给老人换换口味,“电骡子”今年特意从120公里外的石门县城买来了19箱新疆库尔乐阿克苏糖心苹果,而往年是红富士。

  这是一次艰难之旅。

  壶瓶山地处湘西北湘鄂边境,距长沙450公里,境内300多座山峰超过2000米,被称为“湖南屋脊”。“上坡登上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这是壶瓶山出行难的真实写照。

  剩头村位于壶瓶山西南方向,距供电所约21公里。虽然路程并不遥远,但山路崎岖、陡峭,堪比“蜀道”。

  车队沿着山腰爬行。一小时后,山道消失,变成“断头路”,出现在眼前的是一道深渊,对面的山峰如刀削般直插天际——剩头村就藏在山顶深处。

  一座吊桥悬在半山腰,这是剩头村连接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吊桥长116米、宽2.7米、离地188米。山风袭来,钢索拉扯着木扳左右晃动,发出吱哑吱哑的响声,令人胆颤心惊。

  “电骡子”把年货一件件搬下车,又一件件装进背篓。吊桥明确规定了每次通过的承重。“电骡子”驮着背篓,两人一组,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记者走上吊桥,向下望了一眼,禁不住双腿发软,脊梁骨都是汗。

  与记者随行的司机开始还信心十足,等走到中央,一阵风吹来,吊桥剧烈摇晃,吓得他蹲在桥上,只好一步步爬过来。

  “电骡子”带头人、供电所所长覃道周说:“这座吊桥挡住了很多人的脚步!

  穿过吊桥,陡峭的山路如天梯垂直悬挂,布满青苔,见头不见尾。

  “电骡子”俯着身体,慢慢向上攀爬,每走一步,要拽着路边的灌木或杂草,防止滑倒。30多斤的背篓,连队伍中最年轻的郑沅也被压得气喘嘘嘘,脸色惨白。郑沅今年26岁,已多次参加爱心帮扶活动。

  经过2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山顶。

  “电骡子”全部累瘫在地。

  从山顶出发,又跋涉一个多小时,才到剩头村。此时已是下午1时,21公里山路,整整花了6个小时。

  稍作休息,“电骡子”开始分发年货。搭起人字梯,张贴春联、安装灯笼。一间间房打扫卫生。

  68岁的老人甘培根点燃了一枚烟花,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道路艰难使老人与世隔绝,“电骡子”的到来让剩头村变得有了年味。

  人间真情

  这是一封写在“芙蓉”牌香烟纸上的特殊感谢信。

  写信人是78岁的老人李三新。

  信中写到:“亲爱的电工同志:你们确实比父母还好,比兄弟姐妹还亲,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共产党万岁!

  字迹歪歪扭扭,密密麻麻,写满了三面纸。

  虽然有很多错别字,语句也不通顺,但在年龄最大的“电骡子”熊明华看来,这封“最没有水平的信,表达了麻疯病老人最真挚的感情!

  过去五年,“电骡子”是李三新唯一接触的“外人”。

  历史上的剩头村曾有过一家麻风病医院,始建于1952年,先后收治过近500位来自全省各地的麻风病人。沧海桑田,随着麻疯病人病逝和康复后返回原籍,医院被遗弃。目前只留下19位孤寡老人,平均年龄70多岁,依靠当地民政部门,基本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

  这些老人虽已康复,但留下了手足畸形、皮肤溃烂、眼睛不能闭合、嘴巴流延等后遗症,使一般人感到恐惧,很难坦然面对和接受,仍不免回避甚至歧视。

  74岁的朱伯药曾回到老家生活了一年多,因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又回到了剩头村。像这样的情况,在剩头村很普遍。

  歧视,封闭,自卑,自尊,自理能力差,使老人成为世界上最孤独弱势的群体。

  2010年春节,覃道周带领“电骡子”第一次来到剩头村,看望慰问老人。

  为了打消顾忌,覃道周带头与老人“亲密接触”。帮老人擦拭身体,更换衣服,打扫卫生,清洗床上用品。还特意带来厨师,搞了4桌饭菜,19位“电骡子”与19位老人同桌就餐,使老人度过了几十年来最难忘的年夜饭。

  2010年至今,“电骡子”每年端午、中秋、春节雷打不动来看望慰问老人。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春节送水果和鱼。每年三个节日的三次相聚,成为“电骡子”与老人最温情的“约会”!

  5年来,“电骡子”看望慰问老人16次,送来的各类慰问品积累达到3.5万元。这些钱全部来自“电骡子”的自筹爱心资金,每人每月交5元至10元。

  “电骡子”的到来,使老人得到了久违的人间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

  77岁的李朝时康复后曾返回老家居住,后来又返回了剩头村,原因是“与子女相处不好”。李朝时说:“电骡子比子女还亲!

  供电所自2007年成立以来,服务山区百姓,广受赞誉,被评为全国最美供电所等荣誉,覃道周2013年也作为国网公司系统唯一的农电工代表参加国网公司“两会”。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电骡子”坚持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对得住良心!”第一次走进老人的房间,一股恶臭袭来,覃道周震撼了!“卫生条件还不如猪,人有怜悯之心,看到那种场面,我发誓要帮助他们!”覃道周说。

  “毕竟我们过得比他们好,出点钱出点力,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副所长田家赐的话,也许更真实诠释了“电骡子”的行为。

  刘慎秋是剩头村唯一来照顾自己母亲的中年男人,亲历了“电骡子”几年来的所做所为,他说:“确实非常非常难得,非常非常了不起,非常非常伟大!

  壶瓶山镇党委书记覃蔼民说:“‘电骡子’为党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最让“电骡子”感到欣慰的是,通过“爱心帮扶活动”,老人已引起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剩头村“村长”范永国告诉记者,就在二个月前,石门县县长来到剩头村慰问考察,老人的生存状态有望得到改善。

  “供电所是我们的家,来自改革开放的好妈妈”“共产党万岁!

  这是老人用木炭写在剩头村墙上的感谢信。

  “电骡子”把人间真情,永远地刻在了老人心中,大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