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解读之三:补齐基层组织建设短板 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升级
未来五年,全系统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基层组织建设和社有企业转型正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规划》明确提出了基层组织建设和社有企业发展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将从哪些方面重点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又将如何从全局上、整体上进行规划调整,企业转型升级应把握哪些要点?本期邀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指导部部长刘进喜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请您谈谈这项工程的具体做法。这个过程中的难点在哪儿?如何突破?
刘进喜: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基础,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总社一直重视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2013年以来专门召开系统基层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三年多来,基层组织数量和覆盖面明显提升,基层社从1.9万家增加到2.8万家,乡镇覆盖率从56%提高到85%,农村综合服务社从27.5万家增长到36.1万家,行政村覆盖率从40%提高到60%,农民合作社从7.7万家增长到14.7万家,庄稼医院从4万家增长到5.5万家;基层经营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占到全系统的70%以上,经营规模和服务领域逐步扩大,成为支撑系统经营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基层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基层整体比较薄弱仍是制约系统改革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总社将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
一是支持县级社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着力培育规模化服务优势,推动系统经营网络、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向县域延伸,统筹运营县域资源,打造县域范围内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二是采取提质与扩面相结合和“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推进基层社分类改造。到2020年,实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点乡镇全覆盖,基层社普遍建立起合作制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行管理机制,与农民群众建立起组织上和经济上的紧密联结。
三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下一步,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发展、加强规范、扩大联合。就是要结合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活动和精准扶贫要求,发挥联合社、基层社和社有企业产业带动作用,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包括农机、土地流转、消费、文化、信用互助等各类农民合作社。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健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推进农产品加工和产销对接,整体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要在坚持自愿前提下积极推进合作社联合合作,一方面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发展专业性、产业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另一方面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基层社牵头成立区域性、综合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农民合作社在合作中发展、在联合中壮大。到2020年,全系统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万家以上、农民合作社联合社3万家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抓住乡村布局建设调整的有利时机,每年新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2万家左右。广泛开展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创建活动,每年分别由省级社、市级社、县级社创建2000家五星级、6000家四星级、12000家三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逐步打造成城乡社区服务综合体。
五是发挥基层组织贴近农民、熟悉农村市场的优势,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稳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拓展为农服务领域。
为推动工程顺利实施,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强组织领导,树立为基层服务的理念和建立“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工作导向,建立完善基层工作基础信息库,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协调财政专项资金、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基层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的支持力度,强化工作督查考核。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十二五”期间,全系统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到2.8万个。《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的目标是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到3万个。我们知道,基层社的恢复重建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更要注重效益,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请您谈谈如何实现基层供销合作社数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刘进喜: 近年来,全系统基层社数量和乡镇覆盖率有了较快增长,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也得到明显提升,但目前基层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总社将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千县千社”振兴计划。主要任务就是采取扩面和提质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改造基层社,引导实力较强基层社打造标杆社,改造升级实力较弱基层社成为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在空白地区新建基层社。扩面就是按照合作制原则,在基层社空白的地方新建基层社200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供销合作社基层服务覆盖面。提质主要是围绕发展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子商务的需要,通过改造升级经营服务设施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通过健全合作制治理结构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实现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对于资产较好、实力较强的基层社,支持基层社保留原有“母体”,出资新建经营服务主体,作为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社员的载体。对资产一般、实力较弱的基层社,可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出资入社,改造成混合所有制的新型基层社。对“三无”基层社,可直接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社员,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造重建。五年间,每个县级社都要培养至少一个基层社标杆社,整体带动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请您谈谈如何理顺联合社各层级间联合社与社有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提升联合社的行业指导能力?
刘进喜: 您所提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实际上是如何构建双线运行机制的问题。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运转的双线运行机制,是中央对供销合作社今后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是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
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核心在于如何体现供销合作社的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关键是要通过健全合作制的治理结构和强化服务社员的工作理念,密切各级联合社层级联系,强化层级分工协作,形成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具体要推进五项工作:一是各级联合社特别是市、县级联合社要加快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二是不断完善联合社对成员社的业绩考核机制,逐步建立成员社对联合社的工作评价机制。三是加大联合社对基层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实供销合作社合作发展基金,同时推进社有企业参与基层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四是优化联合社内部机构设置,创新运行机制,更好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工作,切实履行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承担宏观调控的任务;推动主管协会与联合社融合互补、协调发展。五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县级联合社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用人制度,逐步把县级联合社办成基层社共同出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参与、实行民主管理的经济联合组织。
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核心是提升社有企业的为农服务能力,关键是要理顺联合社与社有企业的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形成联合社理事会有效履行出资人代表职责、监事会有效履行监督职能和社有企业有效开展为农服务的格局。
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关键在于联合社,重点是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围绕为农服务的宗旨,制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就产业布局、投资收益、履行社会责任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强化对社有资产的监管,成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建立社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创新资本化运营手段,优化社有资本产业布局,加快组建社有资本投资公司,重点投向为农服务领域。四是加强社有资本联合合作,推进社有企业并购重组,实现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农资、棉花、再生资源等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企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那么,“十三五”期间,社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将着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刘进喜: 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开展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总社高度重视社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去年专门召开全国社有企业工作会议,下发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又对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总社王侠主任强调:“转型,主要意味着市场形态的转变,就是开拓新的市场;升级,主要意味着技术水平的跃进,就是推动产业进步和革命。”
领会王侠主任的要求,我觉得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第一是要拓展经营领域。在保持农资经营、棉花贸易、农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日用消费品销售等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围绕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参与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农村金融服务、城乡公共服务等新兴业务。同时,要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在重要原材料、关键物流节点控制上积极与境外合作社及有关企业开展合作,提升社有企业国际影响力。
第二是创新经营模式。农资企业要加快由单纯的农资经销商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强行业资源整合,将服务链条延伸到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棉花企业要打造覆盖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的经营服务模式,一手抓上游资源基地建设,一手抓下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大型棉花综合贸易商。日用消费品企业要加快实体网点信息化改造,加快形成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格局,深耕农村市场。再生资源企业要紧紧抓住“十三五”时期国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着力调整优化经营品种,积极发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拆解等高附加值业务,参与城乡环境治理,开展农村废弃物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业务,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企业转型。
第三是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要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联合社出资人的身份,由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三会一层”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有企业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形成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权,由企业依法依规推行以全员绩效考核为基础、工资增长与企业发展相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分配机制。到2020年,社有企业要全面建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特点的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服务模式。
第四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实行现代管理方法,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加强企业职工民主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重大投融资和资产处置的审批(备案)和监管,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要推进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采取切实措施节能、降本、增效,做好压缩管理层级、核查清理应收款项、降低管理费用和资产负债率等工作。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系统内跨区域、跨层级的企业并购、重组、整合是否会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社有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的趋势,优化资本布局,推动产业重组?
刘进喜: 目前,社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全局上、整体上进行规划调整,通过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整合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社有企业今后发展的大趋势和流行色。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下面几篇文章。
一是加强各级社本级企业优化整合。各级联合社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本级社有企业整合重组。中国供销集团要将优质资源和主导业务向骨干企业集中,培育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主营业务做实做强。省级社有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整合业务,成立集团公司、社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优化经营结构和资本结构,提升规模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市、县级社有企业做好业务和网络整合,在主营业务上守好阵地,提高农村市场的话语权。
二是推动跨区域、跨层级社有企业的业务联合。创新社有企业联合的方式和手段,以资本、业务、营销网络为纽带,利用系统内一批主业突出、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跨层级、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联合合作,特别是要强化产业链和“互联网+”思维,打造关联经营的产业集群和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供销集团要以品牌、项目、资产、业务为纽带,加强与系统企业的联合合作,发挥为农服务的“国家队”作用和对系统的引领带动作用;各省级社有企业要积极推进与市、县级同类企业的资产、业务、渠道整合,努力形成上下贯通、布局合理、运作高效的经营格局;市、县级社有企业要主动靠大联强,利用基层经营服务资源,加快区域网络建设,成为上级社有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合作伙伴和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资、日用消费品统一配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统一收购,形成一网多用,多网协同效应。
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要发挥社有资本投资功能,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特别是积极主动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介入为农服务相关联的能源资源开发、公用事业发展等领域,提高社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其他资本包括私人资本参与社有企业改制重组,优化资本配置,提升社有企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