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新形式新气象----常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札记
2014年11月20日,常宁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市27个乡镇、办事处的养殖大户集中在市农广校接受养殖知识的培训,培训期为15天。本次培训班的开展得到了省农广校、衡阳市农业局、常宁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由常宁市农广校举办,主要为培养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市农业做大做强提供助力。现培训已基本结束,特对养殖班全班学员的培训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学员参学情况
(一)学员分布情况:
养殖班共有学员50人,其中女学员7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主要集中为我市养殖大户,主要分布于新河、江河、烟洲、塔山、白沙、盐湖、三角塘等乡镇;养殖品种主要为生猪、鸡、鸭、羊等传统养殖品种及野猪、豪猪、珍珠鸡、蛇类等新式养殖品种。参训学员中有的在村内担任村干部,有的在外打工后回乡创业,还有部分为有一定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多数人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但平时与同行交流不够,掌握的理论知识也不到位。
(二)学员参学纪律:
为加强学员管理,学校为每班各配备了一名班主任老师和生活老师,学员在校培训期间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管理,回寝室休息则由生活老师管理,日常管理做到不留死角。
为有效管理好人数众多的学员,我校在每班民主选拔任命了5名班干部,分别为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生活委员,每位班干部按其职务类别各有分工,协助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并负责组织班务活动。
由于参训学员多数为养殖大户,平时养殖场内工作较多,部分学员需请假处理工作。在请假制度上,学校严格实行书面请假制度,要求学员请假前必须出具书面请假条,写清事由及请假期限,交由班主任向校长报备。在本次培训期间,养殖班共有请假学员5人,请假次数7次,到课率达90%以上。
二、学校课程开设情况
此次培训中,我校为养殖班共开设农业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计算机理论、计算机操作、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生猪生产、蛋鸡生产、生猪生产现场教学、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市场营销、稻田养鱼、农村法规等10余门课程。授课老师均为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教授内容为常用的养殖技术知识及处理禽畜疫情的方法,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同时,还注重对学员的实践教学。我们组织学员到宜潭乡茶园村柑橘园进行柑橘生产、生猪生产现场教学,到西岭镇平安村开展油茶生产管理和肉鸭生产实习,此外还专门组织学员到韶山市韶之红太空农场参观学习并在韶山故居景区开展红色教育,均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除了日常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员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员开展拔河、篮球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我班取得了拔河比赛、篮球比赛亚军,并包揽演讲比赛一、三等奖,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为了加强学员间的交流,还组织学员开展产业介绍座谈会,推介自己目前从事的产业及发展前景,邀请合作者并交流养殖、经营经验,为学员的整体发展搭建了优良的的平台。
在学习小结与考试考核中,我班学员合格率达100%,80分以上学员达90%以上,展现了此次培训的应有成效,也充分说明了科学的课程安排让每位学员收益匪浅。
三、学员反馈情况
在此次培训行将结束之前,我们对每位学员开展了满意度评价调查,征求学员对培训教师、后勤管理的满意度评价,并收集学员对此次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通过发放并收回50份调查表,我们发现: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满意度很高。学员对于我校的课程设置及后勤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不少学员认为培训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更是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与老师学,今后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技术指导;与学员学,可以了解各类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吸收有用的养殖经验,不只是提高学业能力,更是提升事业能力。
四、目前存在的不足
此次培训已经圆满结束,我们可喜地看到学员们通过培训学到了有用的养殖技术知识,还广交朋友,收获了事业上的好伙伴以及有力的技术指导。回顾此次培训以及学员反馈的情况,我们发现自身在组织培训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信息平台搭建方面做得不够。在学员入学报到时,仅登记了学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所在乡镇、联系电话等信息,但未收集学员的养殖类别、QQ号等信息,当学员需要联系信息时校方还要再收集,显得很被动。
(二)课堂气氛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此次培训的授课老师均为经验丰富的养殖技术人员,年龄上有差别,教学方式不一,有些偏理论,有些偏实践,但在课堂上部分老师不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员们更主动学、更爱学,极个别老师只是匆匆讲完了事,教学态度不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