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23.12.2015  09:55

  

  制图/王斌

  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中国上一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确立“改革开放”大战略的1978年。当时,中国城镇化率约为18%,如今,城镇常住人口已达到7.5亿,城市发展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火车头”。为城市的“成长坐标”谋划,勾勒出一幅城市未来发展蓝图已是必须。

  1 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为何而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议给出了答案。

  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切核心是人,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说,过去曾认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现代化,在苦心打造城市时,只学到了国外城市发展的表象,而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建设的归结点。

  当然,城市发展是政府、社会、市民共同推动的过程。会议中还称,“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会议从“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清晰阐释了城市未来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2 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美?是高楼大厦林立,还是怪建筑丛生?

  “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会议中明确,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活动对自然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就在城市。”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说。

  当然,建设绿色城市,环保节能不可或缺。会议称,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都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会议称。

  3 留住城市“基因”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城市“失忆”就会千城一面。

  会议多次阐释了城市文化:“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城市宜居在高层次上表现为城市文化。”樊杰说,文化包括城市历史、品质、风貌、内涵,个人能够感受到的民风、公德、秩序等,只有拥有文化的城市,才是活生生令人热爱的宜居之城。

  4 给城市“减肥”

  高速的经济发展,快速的城镇化步伐,让一些城市陷入盲目无序的扩张,在虚胖中逐渐丧失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为城市划“界限”,会议提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

  一座城市“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5 城市每个角落都应是安全的

  “头上没抛落物,脚下井有盖,行路起居不用提心吊胆。”有中学生曾经这样寄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近日发生的深圳滑坡灾害也再次为城市安全敲响警钟。

  “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会议描摹了现代化宜居城市的方方面面,而这方方面面的基石就是安全。

  新形势下,城市安全怎样才能做好?会议给出方向:“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就是细致入微的安全管理。马桶边放一把手电筒,高楼间留一片避灾场——都离不开一批城市管理真正的行家里手。

  延伸阅读

  为何现在召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在“十三五”开局之际召开,正如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的中国,也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雾霾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摊大饼”、文化缺失……这些问题不断警示,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消除城市病,靠现在的管理条条框框难以解决,必须有一种顶层设计,需要一把进入城市社会、能解决城市矛盾的钥匙,也因此有必要重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

  连线长沙

  今年长沙内五区已实施棚改16381户

  长沙晚报记者 黄汝兮

  来自市住房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7日,今年长沙市内五区启动征收签约和开工建设的棚改项目,共计16381户。

  2014年9月,长沙市公布了《关于全面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将在五年之内实施城区棚户区改造8.67万户,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

  今年8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15年全市老楼危房安全排查治理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一次彻底的房屋安全排查,对全市范围内的老房、危房进行全面“体检”。

  据市住建委房屋安全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危房棚户区改造力度。截至今年8月,已有3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纳入棚改范围。

  人民日报社论

  让城市和谐宜居更美好

  城市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是人类文明的鲜明标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设、发展、治理的价值所在。

  “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之际,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指明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

  “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早在 1949年,毛泽东同志这样号召全党。此后中央先后召开3次城市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4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5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 653个。数据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一个农耕古国向着城镇化、现代化不断迈进的精彩画卷。实践充分证明,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我国现在开始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后还将有大量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将逐步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尤其要保持清醒头脑,清醒认识我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和不足,直面规划建设重外延轻内涵、用行政命令取代法治以及“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只有致力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才能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根本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所以盛民也。”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市工作的价值指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标尺。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前提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比如,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而人为大搞“造城运动”;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不能只要地不要人、只要白领不要蓝领;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比例失调,环境容量就不可避免变少,污染就必然加重。只有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才能做好城市工作。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好“五大统筹”。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好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以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以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总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集约发展,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更宜居。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城市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我们就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让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居、更加幸福美好。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载12月23日《人民日报》)

  微评快读

  城市需要积淀、生长和逐步繁育,绝非人为设定目标就能“速成”。地方干部出于政绩需要盲目追求短期规模,其结果只能导致供需失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尚武

  当下建筑界频繁出现盲目“山寨”、贪大求洋的现象,充分暴露出中国建筑行业正面临一场文化危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

  洋郎中治不了中国的本土病,中国借鉴西方相关成果的同时,更应探索基于中国现实环境和本土文化的规划理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