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常态化让市场更美

13.09.2016  21:37











几根葱、一把菜、一块肉……“菜篮子”虽小却与民生息息相关。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农贸市场是最基本、最“接地气”的民生保障场所。自2014年5月城区首个改建的农贸市场——大祥区双园农贸市场竣工以来,市区农贸市场陆续完成改造升级,42家农贸市场全新亮相。



市场明亮宽敞、地面干净整洁、摊位整齐规范。如今,“逛农贸市场就如同逛超市一样”成了市民们最直接的体验。随着创“国卫”工作的持续推进,经营户“门前三包”、市场管理方日常维护、相关部门督查整改等一系列措施正在同步推动,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确保时刻给市民营造舒适整洁、井然有序的购物环境。



自觉维护,商户自治更省心



清晨,经营户彭进连刚到自己位于大祥区雪峰农贸市场的摊位处,就先将摊位前后清扫一遍。傍晚时分,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彭进连将摊位内的烂菜叶等垃圾全部收拾干净才离开市场。对于彭进连来说,这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自己的摊位当然要自己负责,搞得干干净净的,生意都要好一些,自己感觉也舒服。



如同彭进连一样,随着创“国卫”工作“门前三包”政策的实施,农贸市场内的经营户都将卫生保洁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生意较空闲的时候,市场内总能看到忙着清扫摊位内外卫生的摊主。在各个农贸市场的入口处,悬挂着经营户文明卫生评比栏,里面公示着经营户的基本资料以及摊位卫生合格、不合格等考核情况,并将卫生状况好的经营户评为“文明经营户”,给予适当奖励。



除了固定摊位,以往在城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流动摊贩也都井然有序。在西湖桥农贸市场旁,划分了临时摊担的专门摆放区域,为菜农提供了销售场所,规范流动摊担。在迎春路农贸市场、敏州西路农贸市场内,设置有专门的自产自销区,进城菜农统一在规定区域内销售。菜农金秀英和老伴将菜运进菜市场后,把蔬菜整齐码放在市场统一配发的菜篮子内。临时摊位上的杂物,金秀英也会自觉清理干净。“能够有免费卖菜的摊位,还有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当然要更加爱惜,不能够搞破坏。



严抓细查,部门联动更给力



晚上19时,当所有摊位都停止销售后,雪峰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和保洁员一起,在市场内完成当天最后一次清扫工作,及时冲洗市场内的各个角落,确保市场卫生干净整洁。早上6时,城管工作人员开始在农贸市场周边巡查,劝导流动摊贩进入农贸市场内售卖,确保市场周边规范有序。在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农贸市场内外良好的卫生环境得以长期保持。



作为市场内的管理人员,王科红每天需要在农贸市场内呆上11个小时,在经营户没有摆摊前入市场,在经营户全部撤摊后离开市场,负责市场的日常管理、矛盾协调、卫生环境等多方面的工作。上班期间,保洁员在市场内不断来回,及时清扫散落在公共区域内的垃圾;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巡查,对卫生环境进行检查,并劝导经营户将卫生问题及时处理到位。“从最初的乱摆乱扔到现在的井然有序,和经营户的卫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他们都自觉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轻松多了。



不仅仅是市场管理人员,社区、街道办事处、联点单位、城管、商务等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全都承担着城区农贸市场的管理责任。大祥区的14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每个农贸市场都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的一名班子成员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农贸市场的实际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严格按照创“国卫”标准对各个农贸市场的卫生环境进行高要求、多频次、全方面的督查,做到“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一季一奖罚”,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责任单位,要求问题不过夜。



统一规范的标识牌、垃圾桶、灭蝇灯,划分明确的水产区、家禽销售区、自产自销区,整齐有序的摊位、菜篮,随着新建或改建工程完工,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购物环境也大有改观。当前,保持农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便是关键。大祥区商粮局副局长罗卫星建议:“各部门要密切联合,加强监管、考核、追责,让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