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韵之地,名望之城 ——长沙市望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漂亮的村庄、金黄的稻田,一条小河缓缓流过,构成一幅美丽乡村图景。)
星辰在线11月17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颜璐艳 通讯员 卢布) 11月12日,连日阴雨过后,冬日的阳光洒满天际,明亮而新鲜。在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大观园,花木扶疏,禽鸟初鸣,被阴雨天气束手困足的人们徜徉在绿树花海之间,感受着冬日暖阳下的惬意生活。
白箬铺镇光明大观园是长沙市望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同一天,我们穿行在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乌山街道团山湖村、茶亭镇东城社区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所到之地,处处洋溢着美丽乡村开发建设的热潮。
近年来,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望城区着力推进水韵、绿韵、古韵、品韵、礼韵“五韵望城”建设,坚持以点带面,全域化、全覆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京港澳高速复线沿线美丽乡村示范走廊和北横线两厢示范带,着力打造茶亭镇黄龙河(苏蓼垸)、团头湖(大众垸)、光明大观园等10个片区,通过三至五年时间抓点、连线、成片、集群,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约100个,打造美丽乡村“望城模式”升级版。
(白箬铺镇光明大观园松鼠谷。)
五韵之水
山水洲镇自成一体
(团山湖村全景图。)
水,生命之本,万物之源。有水的地方,往往孕育着蓬勃生机。望城就是这么一片被水润泽的沃土——湘江穿城而过,众多湖泊、水库、河流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山水洲镇的空间地理格局。其中,2800亩千龙湖碧波荡漾,既是国家湿地公园,又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天然琥珀团头湖,是长沙地区最大的湖泊,8000亩水域水天一色,风景宜人。
俗语有言,靠水吃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望城区结合水资源丰富、山水洲镇自成一体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全区水系水网,做足做活了水利水景、水乡水产等文章。依托湘江、沩水、八曲河、彩陶溪等河渠岸线资源,团头湖、千龙湖、茶亭水库、古冲水库等水体水域资源,实施河湖连通、“黄金水道”整治美化工程,建设望城半岛水利风景区,绘就了一幅“湖湘版画、水韵望城”的优美图景。
望城半岛水利风景区由沩水河、八曲河、团山垸和胜利垸组成。风景区以水为载体,以沩水水闸为核心和龙头,对沩水河、八曲河两岸堤防进行加固,打造沿线水利景观,同时解决乌山、高塘岭等街镇十多万亩农田灌溉和水患问题。
我们探访期间,半岛水利风景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美丽乡村依托经过合理优化的水资源,更加富有生机和灵性。
(白箬铺镇光明蝶谷之魔幻森林城堡。)
五韵之绿
层峦叠翠绿满乡村
绿,是生态之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作为湖区、丘陵交界的洞庭湖畔区域,如何借绿谱写美丽乡村篇章?望城用“三年造绿大行动”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应绿尽绿,见缝插绿,致力于打造园林乡村,让绿在家中,家在园中;让人们推窗见绿,出门拥绿,把绿色铺展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望城区委书记孔玉成说道。
在建设绿韵乡村过程中,望城区坚持“造绿复绿、爱绿护绿、亲绿享绿”的理念,按照“绿量面积扩大、绿化品质提升、绿色空间共享、绿色资源连通”的目标,加强林相改造和古(大)树名木保护,开展“乡村公园”、绿色村庄、美丽庭院创建,全面推进生态绿网体系建设,近年来共铺排造绿项目809个,累计新增绿化面积近8万亩,规划并分批建设300公里以上绿道,将全区景观节点、美丽村落、古镇群落等有机连通,展现“层峦叠翠、绿韵望城”。
具体推进过程中,望城区通过深入实施“115工程”,即用五年时间重点打造100个美丽村庄、社区,1000个美丽屋场、小区,5000个美丽庭院。大力开展秀美村庄创建活动,人人动手绿化美化家园,营造出了乔、灌、花、草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景象。
五韵之古
传承千年湖湘历史
一处湘江古镇群,半部湖湘文化史。湘江北段,长沙北部,聚集着一群历史悠久、特色各异的古镇,它们伴水而生、临水而建、依水而兴、因水而秀,文明在此繁衍以至生生不息。
望城古镇群,不逊色于国内任何一个古镇群落。这里有陶瓷历史的活化石铜官,彩陶瓦罐刻录千年时光;有“小汉口”之称的靖港,自古商旅兴盛,曾国藩曾率湘军在此演绎水战悲歌;有“戏窝子”美誉的新康,花鼓戏名剧《洪兰桂打酒》发端于此;有堪称世界奇观的九峰山惜字塔,塔树相连,如老僧入定;有“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之称的乔口,渔耕商埠繁华尽现;而丁字湾的麻石老街,侧耳之际,仿若听见八大码头那响彻天地的声声号子……
建设美丽乡村,望城围绕湘江古镇群建设,串接古镇、古街、古巷、古迹,集中打造美丽乡村古韵文化片区,加强传统村落和文物保护,重视古井、古塔、古渡口、古寺庙、古祠堂等古迹修缮;进行传统民居改造、传统技艺传承和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湘江古镇群旅游一体化整合提升、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把湘江古镇群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的湖湘文化展厅、湖南旅游客厅、全国古镇旅游知名目的地。
到2018年,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旅游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产品体系和营销体系基本完备,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古镇群核心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整体创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00亿元。
(黄泥铺绿野香田。)
五韵之品
乡村小院诗意栖居
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美丽产业、美丽经济。“产业融合度高是望城区建设美丽乡村的一大特点,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望城区政府代区长范焱斌信心满满地介绍。
近年来,望城区政府将美丽乡村示范点的观光旅游产业定为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以绿道驿站为主体,建设适宜自在、公益环保的“漫客空间”;组织和举办“大地艺术季”主题活动,大力发掘和培植陶趣、渔趣、书趣、石趣、童趣娱乐文化,将雕塑、摄影、歌舞、曲艺、茶艺等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与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与精致农林产品产业和谐统一的体验基地、休闲农庄、农家小院、家庭旅馆,推介一批宜玩宜赏、宜品宜购、宜居宜业的乡村慢生活场所,感受“诗意栖居、品韵望城”。
白箬铺镇的光明村,原是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山村,农民收入全靠耕种人均仅1亩的土地,村集体更是无任何经济来源,是望城区有名的贫困村。
以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光明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整治乡村环境,依托原生态自然风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箬铺镇坚持生态、两型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创立光明大观园发展平台,在光明、黄泥铺、金峙、大塘、胜和5个村32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打造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为两翼的“光明大观园”。通过几年的努力,光明大观园共吸引海内外游客超100万人次,成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品牌。而村民实现了经营农家乐有收入、土地流转有分红、房屋出租有租金、劳动有薪金的愿景。
现在,光明大观园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八曲河悠悠流淌,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光明蝶谷、绿野香田、松鼠谷、中华黑茶园等绿色旅游休闲项目坐落其中,成为一方悠然恬静、养生休闲的好去处,真正做到了“让特色小镇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留得下脚步”。
“85后”返乡青年姚栋和文莎夫妻俩是茶亭镇东城社区村民。2013年,怀揣着梦想与浓浓的乡愁,他们毅然返乡创业,转战田间地头,将目光锁定手工红薯粉。从家庭小作坊起步,夫妻俩笃定决心要做大做强手工红薯粉。2014年,夫妻俩加入飞晟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上百亩,将红薯种遍山坡,成立了长沙市创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引导本地农民专业种植红薯,整合全镇200余家红薯手工作坊,以“薯夫妻”商标进行包装销售,2015年销售额超300万元。如今的“薯夫妻”正谋划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红薯种植、加工成为东城社区的主要产业。
(茶亭镇九峰山村惜字塔。)
五韵之礼
首善之区精神远扬
11月12日上午,望城区茶亭镇东城社区二楼会议室里气氛热烈。“15分钟凑了28万元。”社区支部书记姚罗华笑得合不拢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这儿的村民,人人都争着当乡贤。”
原来,这是该社区一村民小组为改善基础设施,为筹资筹劳自发召开的讨论会。短短15分钟,仅有15户人家的该村民小组就筹到了28万元。“改善自家门前的基础设施,为家乡作贡献,当然乐意。”43岁的村民姚胜拿出了3万元。而东城社区正在建设中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乡贤文化主题公园第一期工程,也是由尤布冲全体党员、五保低保户等乡贤理事会成员自发筹资筹劳,全员参与集资41万余元。这仅仅是望城区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人人参与、共享共建的一个生动样本。
望城是雷锋的故乡,名副其实的“好人故里”。建设礼韵乡村,望城丰富了“好人故里”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雷锋形象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了雷锋精神的覆盖面、引领力。建设过程中,望城积极开展“乡贤之家”“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鼓励加强“乡贤广场”“农耕文化广场”“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阵地建设,大力倡导乡土文化、传统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崇礼教育进实践基地、进中小校园、进社区村庄、进单位家庭,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向善尚美,建设“首善之区、礼韵望城”。
团山湖村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为了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该村狠抓基层党建,坚持通过党建引领民风,引导村民们见贤思齐、追求上进,倡导尊老爱老、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生活风尚,潜移默化地加强群众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文明新风四处洋溢。
九峰山村充分发掘九峰山的传统乡土人文精神,依托当地“心正宫”学堂的传说,分“官廉”、“家廉”、“民廉”三个层次,挖掘当地群众对于“廉”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休闲广场上的廉政文化长廊,一字一句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矩,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着村民自己书写的家风家训。
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建设的决策者、监督者。民心聚、民风正、民气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打造一座“首善之区”的礼韵望城指日可待。
今年九、十月份,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观摩、调研活动中,充分肯定了望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并希望进一步把握内涵、明确方向,按照布局美、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要求,将望城全域打造成全省最美、全国示范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在“五美五韵”建设蓝图的激励下,美丽乡村处处相连的望城,将成为“美丽中国”画卷上的浓墨一笔。
(东城社区乡贤广场。图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闫利鹏/摄)
相关链接
望城区是雷锋故里,坐拥独特的古镇群落,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山水资源丰富,建设美丽乡村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全区总面积969平方公里,总人口55.41万,农村居民24.72万,规划为农村区域630.23平方公里,实有耕地45.72万亩,林地35.55万亩,水产养殖11.8万亩。全区休闲农业企业(点)800余家,其中国家五星级4家,省三星级以上47家。全区农民合作组织达693家,其中,示范社区级45家,市级14家、省级12家、国家级4家。参与农户达6.2万户,流转土地达22.5万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庄、种粮能手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达159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3家。近五年来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万余亩,各类道路、沟渠绿化近600公里,植树8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每年提升1.5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40.7%,并获评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区。
2016年,是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望城区积极实施湘江生态修复,改善湘江水域环境,截至2016年11月,已全部完成全区236户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同时,积极开展整区耕地重金属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总面积为23.5782万亩,项目分早、晚稻两季。修复区域早稻的所有措施已全部完成,晚稻1万亩效果承包区的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水分管理3项措施已实施完毕,深翻耕已完成0.15万亩,占总任务的15%。服务承包区的生石灰、喷施叶面阻控剂、优化水分管理已实施完毕,绿肥完成3.85万亩,占总任务的70%,深翻耕已完成9.66万亩,占总任务的56%。望城生态工程治理获得国家、省级相关部门和专家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