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科学家和1外国组织获2014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09.01.2015  12:44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泰国等国的7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俄罗斯半导体物理学家若列斯·伊·阿尔费罗夫是异质结构物理学的创立者,曾在2000年问鼎诺贝尔物理奖。他先后担任前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科学 院副院长,享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称号。2005年他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首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术大师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倡 导创立并领导了“阿尔费罗夫中俄联合实验室”,中方合作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加拿大燕麦育种专家弗农·道格拉斯·布罗斯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终身教授,曾获“加拿大国家勋章”、中国“友谊奖”等。他从事燕麦品种改良与应用 研究近50年,1998年开始与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开展中加燕麦科技合作,累计育成了11个新品种、带动中国其他研究单位育成20个新品种,既提高了中国 燕麦生产能力和品质,还改善了燕麦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

  美国化学工程专家黎念之是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液体膜技术的发明者,累计出版专著20部、拥有专利50余件,享有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等称号,曾获国际化工终身成就奖等,其研究成果在化工、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获广泛应用。30余年来,他热心于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担任北京低碳清洁 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已积极促成举办7届中美化学工程学术大会,扩大中国化工与能源领域的国际影响。

  新西兰草业科学专家菲尔·罗尔斯顿在草地农学、牧草种子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曾获新西兰科技奖3项、中国“友谊奖”等。他自1983年以来参与实施了中 国草地与畜牧业相关项目30余项,把新西兰等国的草地畜牧业先进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解决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草地土壤改良等技术难题,还曾指导建设 中国南方首个放牧型奶牛场。此间他为中国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草地农业生产。

  泰国育种科学家披沙拉·斯乃文任泰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他先后访华38余次,足迹遍及27个省市,在豆类优质资源引进评价与鉴定、抗病虫分子育种 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极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保障中国食用豆的安全和稳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还推举多位中国学者在国际食用豆组织中担任要 职。

  澳大利亚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专家富兰克·马尔科·佩诺拉是目前国际上H指数最高的的矿床学家之一,长期从事区域构造、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工 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填制区域地质图20余幅。近20年来,他与中国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等专家合作,帮助解决野外勘查疑难问题,提升 了中国矿床研究与勘探水平,在国际上与中方合作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荷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专家尼克·伦格斯,曾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近十年来,他结合欧洲理论经验,帮助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与防控体系,产生巨大的减灾效益。他曾联合指导和培养了10余名中青年教师、20余名研究生,在他的举荐下,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秘书处落户中 国,并由中国学者担任秘书长和副主席,提升了中国工程地质在国际学界的地位。

  始建于1941年的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专门从事癌症治疗、研究、教育和预防,每年接诊逾11万位癌症患者,培训专科住院医师1100 人。2003年,该中心“姐妹医院”网络吸纳了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累计为中山大学40余名科研人员提供赴美培训机会。十余年来,双方合作开展多项 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项目,已获专利4项、共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其帮助下建成中国首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已有 11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推广使用。(完)




(稿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乐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