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四场“硬战”, 化解建设项目“邻避”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项目的“邻避”问题不断出现,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邻避”问题不仅可能延误建设进程、增加建设成本,还可能引发社会政治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规划不及时、选址不科学、监管不严格、运营不持续等现象导致的政府公信力透支,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交流渠道堵塞,以及公众环境意识日益增强,都是引发“邻避”问题的原因。要有效化解建设项目的“邻避”问题,应当打好四场“硬战”。
一是阳光决策,打好政府公信力保卫战。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公共利益。提升政府公信力,首先要切实维护和捍卫人民群众利益。建立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突出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认真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不得采取强迫命令和压制打击的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其次,必须做到政府权力透明,打破权力运行的神秘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增强政府在重大事项上的透明度,对建设项目坚持过程透明、决策民主的程序正义,提高信息公开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谨防把“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和扰民工程。
二是科学规划,打好基础设施堡垒战。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污染防治、改善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应从持续性发展战略高度总体把握,综合考虑县域气候、水文、地质、环境、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增长率等因素,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居住城镇化合理布局,提高规划起点,适度超前,量力而行,不仅要考虑技术性、专业性的“硬条件”,也要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情民意特点等“软指标”,用项目建设的良好成效加速补齐短板,摆脱基础设施滞后、处理能力不足的困局。
三是严格监管,打好执政能力攻坚战。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应当从建设前、建设中、建成后三个环节入手。建设前将建设项目环评作为前置审批手续,邀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尽量增加项目建设的安全系数,做好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通过宣传协商等措施消除评估报告中涉及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项目开工之前;建设中实行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建设台帐,建立健全内部管理、逾期督办、变更审批、竣工验收、风险排查、责任追究等机制,跟踪监督检查项目建设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整改。建成后,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应和对排污企业的监管一视同仁,通过严格监管提高执政能力,推动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从根子上改变责任难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存在的状况。
四是创新体制,打好公众沟通持久战。畅通公众与政府的对话渠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时代特点,从利益均衡和协调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在信息公开、科普宣传、公众参与、损害补偿、舆论引导等对话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创新下功夫,让政府能够及时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防止矛盾积累、激化,在社会矛盾问题上多用疏导的方法,少用堵截的方式,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解决问题,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让人民群众尽可能了解项目建设情况,能用公平的角度审视项目建设,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并在受邻避项目影响时能得到合理且充分的经济、物质或公共服务补偿,以缓解对邻避项目的嫌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