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图书馆带你品年味 左汉中细述年画里的逸闻趣事
主讲人左汉中
讲座现场
华声在线1月16日讯(记者 张岚 刘玉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符即门神画。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与门神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2016年1月16日上午,长沙图书馆。民间美术研究专家左汉中先生以《“年文化”的生活画卷》为题开讲,并接受华声在线记者专访,为我们细述年画里的诸多历史。
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关于门神画,左汉中先生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太宗因噩梦致病,彻夜不安,后由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站立宫门两边,彻夜守护。李世民痊愈,大喜,就命画工把两位将军的形象绘在宫门上,后人仿效画于纸上或木板刻印,逐渐演变其为年画“门神”。
中国的木版年画,兴盛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传播乃至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历史的原因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鼻祖”。 其后,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左汉中提到,其中朱仙镇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色彩鲜明,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还有其简洁、鲜艳、明快的手法等,都极具北方乡土味道,是我国年画领域的重要一脉。
比起剪纸年画更好讲故事
左汉中先生对剪纸、印染、年画等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已有30多年。他认为,年画跟剪纸的区别在于年画更好讲故事。相较于剪纸,年画的色彩更丰富。而且年画可以做成连环的形式,能够将故事展现得更完整。
讲座过程中,左汉中先生提到滩头年画,其盛产于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他认为,滩头年画是湖湘民间美术中一个出彩的篇章。他曾经多次去滩头镇,在残存的青石板路和木版店铺中,依然可探寻古时的繁华和喧闹。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清同治年间举行国丧,曾明文禁止滩头“年画欢乐”印行,可见滩头年画在民间颇有影响。
说起滩头年画,必然会提起的就是《老鼠娶亲》。《老鼠娶亲》的年画,在全国各地有很多个版本,大多数的画中,都是老鼠被猫吞食的情景。而滩头的构思较为特别,队伍最前面的耗子专管送礼,抱鸡提鱼,正在向挡路的猫儿行贿,猫却表现出一副暧昧不清的神态。左汉中认为,这幅年画妙就妙在运用幽默的隐喻手法,传达出一种有意无意的揶揄,使之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留给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
逐渐恢复的滩头年画
“年画是中国农耕社会农民墙上的电视机’。”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左汉中先生经常提及。在历史的舞台上,年画是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农耕社会农民审美的特有标志。不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年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们大部分都已去世,左先生感慨,如今的艺人技艺大不如前。在年画盛行的年代,滩头镇有108家年画作坊,2000多名作坊伙计。每年9月以后,各家作坊陆续开始生产年画。一到年关,滩头镇各家店铺的年画相继问市,远销至越南、泰国,年销量最高达700多万张。不过好景不长,“文革”的到来,使得滩头年画和全国许多传统技艺的命运一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幸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曾经濒临灭绝的滩头年画,正逐渐恢复。目前全国有22家年画点。但民间技艺的恢复还在起步阶段,很多手艺早已不如从前。几年前,左汉中曾拜访新加坡的一个华人朋友,带了一副湖南的刺绣作为礼物。朋友收到礼物笑笑,指着墙上的一幅刺绣说:“这是30年前离开中国的时候,带过来的。”看着朋友墙上挂着的精美作品,那精细的绣工瞬间让左汉中惭愧。可见,恢复民间艺术,回归传统之路,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