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政协委员呼吁加快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4月8日讯(记者 熊文)近年来,长沙县顺应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县一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医疗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但随着县城星沙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软肋日渐显露,社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
近日,长沙县政协常委王希宁、委员欧贵平与县卫生局一行,来到湘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泉塘街道小塘路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与医护人员、病患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运行情况后作出详细建议。
按照长沙市政府有关要求,原则上一个街道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约3至5万,先设置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由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原则上1至2个居委会设置一个服务站,服务人口2000至5000人。目前,县城城区星沙街道、湘龙街道、泉塘街道、长龙街道,拟参照《长沙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规划(2006—2010)》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星沙、湘龙、泉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长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规划建设。
据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就现状而言,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多,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服务成本高,效率低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服务站太少,网底建设不全,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到位,尤其是湘龙街道未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星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独立,不便于管理的同时,居民难以享受到均等化服务。”该负责人说,按要求每万人需配备2至3名全科医师,而星沙普遍存在全科医师太少、达不到标准要求,不能形成全科医师服务团队。此外,城区流动人口多,导致流动重点人群管理难以到位,规范化慢病管理率达不了标。
委员视角
王希宁(长沙县政协常委):
“要加大财政投入,将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落实到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之中;要把基本建设和基本设备购置资金一并列入财政预算,并由卫生部门、街道、社区共同组织项目实施;新建社区的卫生服务站要与社区服务中心等其他配套设施同步建设;老城区要采取新建、购置、租用等多种形式重点解决场地紧缺难题。要发挥资金效益,实施街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日常工作经费定额补助到单位;基本药物补贴和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科学核定补助基数和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业,以弥补社区公共医疗不足,探索实施医生与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复等特色专科,推动医生多点执业,鼓励知名医生、退休医生到社区执业,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将其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医保支付范围,提高支付比例,从整体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降低居民医疗费用。”
欧贵平(长沙县政协委员):
“城市在快速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始终要符合长远规划,顶层设计应可持续。一方面硬件设施如网络、检验设备要跟上,一方面软件设施也要提上来,这既包括医护人员的素质与服务,在基层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在此,我想提一个改革发展的‘金点子’,目前长沙县的婚前医学检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由县妇幼保健院承担,机构设置于县民政局院内,比邻婚姻登记处。但婚姻登记处计划今年搬新址,婚前医学检查机构将搬回县妇幼保健院。建议婚姻登记处搬迁的同时,就近设置婚前医学检查机构,方便民众进行婚前医学检查,有效降低出生缺陷,从源头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编辑:彭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