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豪赌失败后:那些年,退出美国大选的竞选者
中新网3月3日电 综合消息,3月2日的美国大选“超级星期二”选战刚落下帷幕,民主、共和两党各自的候选人之一希拉里和特朗普成为傲视群雄的最大赢家。
虽然选战还远未结束,但不少“玩家”已退出这场没有硝烟的豪赌。每届美国大选,总有不少陪跑者,希拉里自己在2008年的选战中,也败给了奥巴马。
与东山再起的希拉里不同的是,许多退选者在走下大选舞台后,就销声匿迹了。那些年,退出美国大选的竞选者,都去哪儿了?
静观本次大选,让人兴奋的“布什三世VS克林顿二世”局面终究没有维持太久,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黯然退场。
在宣布上述决定时,杰布•布什表示:“爱荷华州、新罕布什尔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人们已经说过,而我也十分尊重其决定,因此我将退出竞选。”
杰布•布什在大选初期曾受到极大关注,但由于其竞选表现平平,在几次民意调查中均表现不佳,不被看好。除了远比他更有吸引眼球技巧的特朗普,就连相对“正统”、获得越来越多党内支持的卢比奥也被广泛认为比杰布•布什更有魅力。
如今,布什家族三度上位的努力,已化为一江东流水。
还记得当年“大盐湖畔”的罗姆尼吗?他在2012年高调挑战奥巴马,民调一度达到五五开,选情胶着创下美国70多年的记录,令许多观察家担心,罗姆尼是否将碾压当时寻求连任的奥巴马。
罗姆尼横跨政商两界、身家数亿美元,堪称“特朗普初代”。但最终,奥巴马战胜了罗姆尼,令其声势就如气球被放气一样——迅速瘪了下去。
如今,媒体显然对他失去了兴趣,在谷歌和百度中搜索关键词“罗姆尼”,出现的多是陈年旧闻,也只有“前共和党领袖”的称呼能让人稍稍回想起他当年的霸气。
另一些竞选者对未来却有着更为明确的看法与规划:在失败后迅速调整姿态,转战其他领域,阿尔•戈尔就是一个例子。
从美国前副总统到环保先锋,戈尔中间历经了残酷的大选选战,在2000年,他以微弱劣势败给了小布什。
戈尔后来逐渐退出政坛,专注于环保工作。他参与制作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2007年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和最佳歌曲两座“小金人”。同年,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也有人在竞选总统这件事上眼光长远,先败再成。虽然后来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不光彩的政治窃听事件的当事人——并由此把总统宝座拱手送人——他毕竟当上了总统——这就是尼克松。
1960年,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败给肯尼迪,“卧薪尝胆”八年后,他复出并轻松当选。
回溯美国历史,还有一位大选陪跑者对入主白宫的执着程度,引人注目。这位对总统之位发起四次冲击的竞选人,就是乔治•华莱士。别弄错了,他可不是那位大牌的《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
这位乔治•华莱士在20世纪美国政坛颇为活跃,也留下许多争议。
他因为宣扬种族隔离遭到狠批,曾讲过“现在隔离,未来隔离,永远隔离”的偏激言论。而在担任阿拉巴马州州长期间,他又因理性、务实而大获好评。
不过,华莱士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时于1972年遇刺受伤,腰部以下永久瘫痪,从此一别经年。
而早在19世纪,亨利•克莱的竞选记录就超过了华莱士。他曾在用几十年的时间(1823-1848)竞选过五次美国总统,其中三次还是作为不同的党派领袖竞选,悲剧的是:都落败了。
这当然不能抹杀克莱在政治上的贡献,他多次解决美国南北关于奴隶制的矛盾,被称为“伟大的调解者”。有人质疑克莱在反对奴隶制时姿态过于强硬,他回称,“比起当总统,我宁愿选择真理。”
虽说他热爱真理,但能竞选这么多次,想来对当总统的渴望也不一般。
回到现实,2016年的大选鏖战中,希拉里、特朗普气势正旺,然而总有人要离开,因为白宫之主,一次只有一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