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通过建立代理家长制,1864名留守儿童有了代理妈妈
“小妈妈,小妈妈,抱抱我。”干杉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刚从长沙县县教育局开完会回到校园的魏巍华一下车就被一群热情的孩子围了起来。1990年出生的魏巍华来到学校不到两年,在这里,她有另一个身份——代理妈妈。
据了解,长沙县共有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乡的儿童)1864人,像魏巍华这样的代理妈妈有1300余位。除部分代理妈妈是退休教师、五老等人员外,85%为在校教师,不少还是“80后”、“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主要负责照看留守儿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是小学生
“我是干杉中心小学的赵志豪,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有过年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回来。”
“我叫吴杨,是双江镇石板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我不到一岁时,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了,从此我便成了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在最近召开的由长沙县教育系统举办的优秀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座谈会上,孩子们的发言,勾勒出了留守儿童群像:父母为了生活外出务工、很小就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孤单的他们普遍存在心理抑郁、性格孤僻、礼教缺乏、行为粗暴等问题。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引人深思。
“曾经的我是一个贪玩淘气的孩子,不讲卫生,不爱学习,喜欢和同学们打架扯皮,爸爸妈妈在外管不到我,爷爷奶奶护着我,班上很多同学都不喜欢我。”因为疏于管教,路口镇永兴小学留守儿童唐春和曾是一个“捣蛋王”。
“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常常跑到河边默默流泪,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飞到爸爸妈妈身边。脆弱和忧郁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还在干杉中心小学读书的赵志豪,写下的文字里透露出的早熟令人心疼不已。
长沙县教育局关工委的最新数据显示,这样的留守儿童全县共有1864人,其中小学生最多,有1284人,大多位于偏远乡镇。
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和交流机制
“新年到了,祝愿小妈妈节日快乐。”干杉中心小学二年级的王玉玲将一个小纸条塞到魏巍华手里。魏巍华打开一看,是三朵用纸折成的小花。王玉玲将其当做新年礼物,送给她的代理妈妈魏巍华。
“王玉玲在学校住宿,双休日才能回一趟家,即使回到家也难得看到爸爸妈妈。”魏巍华去年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老师,在学校还兼领了一个职务,成为5名孩子的“代理妈妈”,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王玉玲就是其中的一名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全部都是寄宿生,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老师就应该担当起代理妈妈的责任。”1990年出生的魏巍华脸上还透露着稚气,但面对这群可爱而质朴的孩子时,她充满了母爱。问问这个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写完,那个孩子穿得暖不暖,俨然成了孩子们的管家。
“当我没吃到饭时,魏妈妈会带我到食堂;当我成绩不好时,魏妈妈还会给我补课。”王玉玲拽着魏巍华的胳膊,“母女”间十分融洽。
“爸爸妈妈不在的日子里,要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干杉中心小学校长冯丽介绍,像魏巍华这样的代理妈妈在学校还有18位。
“我们要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对应一位代理家长,在孩子的亲生父母不在身边时,给孩子关爱。”长沙县教育局关工委负责人涂启伦介绍,为加强代理妈妈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教育局还组织了全县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经验交流3次,培训留守儿童代理家长2800人次。
代理妈妈不仅是慈母,还是严师
“作为代理妈妈,除了要有一颗爱心外,该严格的时候那也要严格。”开慧中学留守儿童罗鑫的代理家长彭永初在优秀代理家长经验交流时说,现在的孩子都有手机和部分零花钱,作为“爸爸妈妈”,管好零花钱和手机便成了一项重要职责。
“罗鑫父母放了一点零花钱在我这里,该给的时候就给,不该给的时候不能给,不能乱用一分钱。”彭永初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增加,未随外出务工父母而留守家乡的儿童还大量存在。”涂启伦介绍,县教育局除了代理家长制外,还建立三大机制确保留守儿童人人都受到关爱,全县未有一名留守儿童失学。
“全县1800余名留守儿童,每名儿童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包括所在学校、年级、家庭情况、个人学习、生活表现情况等。”涂启伦说,“通过留守儿童档案机制,对留守儿童跟踪了解,根据儿童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关爱。”除此之外,还有活动保障机制和评优评先机制,通过活动开展和评选优秀代理家长、优秀留守儿童,促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进展更为顺利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