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放心 百姓点赞“长沙县模式”

15.01.2015  11:41


长沙县已有16个菜市场按照政府主导的“无利运作”模式进行改造。


食品安全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对当天蔬菜市场的蔬菜进行检测。


长沙县督查巡视制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督无缝对接,图为长沙县食安办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家餐馆的厨房进行检查。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长沙晚报报道  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县级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率先在长沙市推出禁散令,无一餐馆使用散装油;率先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农贸市场无利运营;探索创新农村集体聚餐公司化管理模式;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014年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试点县……青岛的同行来考察、杭州的朋友来取经,他们都在问:作为县级政府,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探索,为何有这么多全国领先的创举和思路?

  连续四年,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连续三年,在食品安全考核中位居省市第一名;省市经验交流的主会场曾经多次设在这里;吃得放心了,老百姓除了点赞,还是点赞。他们则在想,站在这些荣誉的肩膀上,要怎样率先实现食品安全梦?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长沙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福祉,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长沙县在长沙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深化改革领跑进位的征途中,食品安全工作打破既定的、已形成的固有体系,通过机制改革闯出一条新路,建立安全督查机制突破症结,加大监督执法挥出重拳,探索出一套政府主导、部门落实、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沙县模式”。

  机制改革勇闯新路

  政府主导构建食品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近两年,全国各地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在食药监管上创设了多种模式。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作为位列全国前十的经济百强县,长沙县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更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路子,打好保护食品安全的“持久战”?

  面对这个改革命题,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给出的答案是:食品安全建设,事关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事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长沙县建立健全食品监管的长效机制,形成了有心谋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有力处事的良性管理格局。

  ——有心谋事。2011年,长沙县把县食安办从县食药监局独立出来,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设立了作为政府工作部门的食安办,乡镇街道相应成立食安办,在全县上下形成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同时,把食品安全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年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县政府与县直相关部门、镇街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起“职责明确、分段监管、联合打击、从严处置”的监管体系,将监管任务分解到县直相关部门,形成了“九龙合力治水”的良性局面。

  ——有人做事,长沙县整合资源,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过去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权剥离出来,新组建了商务卫生和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大队、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长沙县在去年专门成立了食品药品侦查中队,从公安中抽出专职人员,加大对于违法案件的侦破。

  长沙县还将监管触角延伸到了村组,全县共有290多名食品安全协管员、1400多名信息员。全县4023家食品生产、销售单位还分别设置了一个以上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岗位,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提供了支撑。

  ——有钱办事,针对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条件不够完善等问题,长沙县每年在安排预算时都坚持做到随着全县财政总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以2012年为例,县财政投入1000万元,23个镇(街)共投入377万元,专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在此基础上,县财政还投入300万元专项经费,开展重点领域的整治工作,确保满足食品安全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

  针对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学生饮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的问题,县政府仅2013年就投资1335万元,启动了14所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达8890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消毒柜、不锈钢灶台等硬件设施。2013年,长沙县还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首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占地面积达20亩,日处理能力达50吨。

  ——有力处事,长沙县建设食品安全电子信息监管系统,较好地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实时、快捷、规范执法;启动了豆制品、米粉集中生产平台和肉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即将实现对全县学校食堂食材的统一配送。

  长沙县食品安全监测资源分散,检不出、检不全、检不准现象,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执法的问题。为此,长沙县整合全县食品安全检测检验资源,投资15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并在镇(街)、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布局了36个快速检测室,在全县形成了一个以综合检测中心为核心、以快速检测室为辅助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确保了食品生产、加工、生活消费常规检测的需要。

  安全督查敢啃硬骨头

  督查巡视制实现食品安全监督无缝对接

  消费者在一家超市里买到了假酒,该找哪个部门投诉?监管责任的主体该是哪个部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当下食品监管体制下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于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历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多个环节,监管责任涉及十多个职能部门。而目前在监管责任的划分上是分段负责,在加工生产前也许是由农业或畜牧部门监管,生产加工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则由工商部门监管,往往会出现本该“人人有责”,却也“人人躲责”的情况。

  如何让监管者责任上肩,成为了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一块硬骨头。长沙县县长张庆红说:“食品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紧抓不放、狠抓到底。在长沙县,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都要找到第一责任人。

  回到上述的问题。这是前年11月份发生在长沙县的一个真实案例。长沙县食安办接到投诉后了解到,县工商部门认为,假酒涉及生产,应由质监部门一查到底。质监部门认为,是在流通环节出现的问题,工商部门当仁不让应是监管责任主体。两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了解情况后,明确要从问题源头查实这一假酒事件,由县质监部门落实督查责任。

  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是长沙县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特有机构,也是在全国各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独有的。全县共有五个这样的巡视组,共25人,由县长亲自挂帅,各组组长则是由从科局党委(党组)书记岗位退下来、且德高望重和敢于仗义执言的在岗正科级干部担任。

  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拿出对策,是巡视组的工作职责之一。对此,老百姓深有感受的是菜市场的华丽转身。

  金茂路生鲜市场面积有1600平方米,位于星沙一片的两栋民房之间,辐射周边的近十万居民。“三年前,这里是一个大棚子,市场承包人将摊位租出去,卫生、质量都由各摊主自己负责。”摊主李向阳回忆说。

  巡视组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经过研究,协调租赁方、环保、卫生、街道等方方面面,制订了改租赁经营“市场盈利”为政府接管实行“无利运作”的模式,由政府投资800万元,对这个菜市场进行改造。

  记者昨日看到,以前“雨天一身泥、热天臭翻天”脏乱差的菜市场,现在已然像个生鲜超市,四周通透,80个摊位分成肉蛋、禽类等几个区域。地面是麻花点的地砖,看不到一片腐菜叶子。最显眼的是入口处一块两米来宽的电子显示屏,飞字显示出一早质检人员抽检各个摊位菜品质量如何。而今,长沙县已有16个菜市场参照这种模式进行管理,将来全县所有城乡所有社区农贸市场都将推广这一政府主导型农贸市场监管模式。

  对于老百姓来说,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是解决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化解器,但对于各监督部门来讲,巡视组是他们工作责任是否落实的警示器。

  “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报告,我们会第一时间上报到食安办,并在24小时内作出基本的反馈,否则就有可能被追责。”长沙县工商部门一负责人坦言。

  对于督查中发现的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坚持做到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较真,及时采取大会点名、季度讲评、公开通报、约谈警示等形式,责令相关职能科局和生产经营业主限期整改到位,并坚持“一星期一督查、一月一追踪、一季一讲评、年终一考核”,真正做到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实行同步监督。

  每到年底,各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都要会同县纠风办等单位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专项民主评议考核,并将评议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工作实效与帽子、位子挂上钩,长沙县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群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前最难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现在“谁都不敢踢皮球、打太极了”。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是缺少制度,而是制度建立之后,如何落实到位,不异化,不走形。这一点,长沙县建立了模式、形成了制度、落到了实处,也是值得许多食安监管部门学习的。”长沙县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之后,诸多外地同行前来探讨、取经,其中青岛市食安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感叹。

  监督执法挥出重拳

  分类专项整治让不安全食品无处藏身

  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食安事件的爆发,让长沙县食安部门在思考:食品安全,惠及民生,如何加大整治力度、创新监管办法,让更广大的老百姓吃得更安全、更放心。

  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长沙县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反映突出的问题,先后针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建筑工地和学校食堂等重点领域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着对食品安全案件的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案件的易发多发势头。

  将购来的病死猪肉运到大市场,以正常肉价卖给他人,以牟取暴利。龙某等人从2014年5月起,做着这样的非法勾当。长沙县食安部门接到相关线索,进行侦查之后,在2014年11月份,一举将这个黑窝点捣毁。龙某等人因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被依法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2013年7月,长沙县查获一个性保健品制假窝点,涉案货值846万元,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3人,该案办成铁案,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2014年办理食品安全刑事案件10起,刑拘50余人。

  “2011年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成立以前,全县15个食安监管部门总共只办理12起案件,成立以后,通过深挖细找、认真履职,当年就办理了230多起食品安全案件,2012年达到360多起,2013年上升到540多起,2014年办理了700多起。”长沙县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深度越来越深、广度越来越宽,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则针对性地制订措施,以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工地工人、学校学生和医院病人等易发生群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场所和群体,成了监管部门进行针对性的食安监管措施改革的重点区域。“以前都是露天吃饭,晴天掺着灰吃,雨天和着雨水吃,现在则是坐在窗明桌净的餐馆里吃饭,更安全、放心了。”长沙县160个建筑工地的十余万名建筑工人,通过工地食堂的变化感受到食品安全源头管理带来的暖心。

  长沙县食安办在2013年对全县85个工地食堂进行摸底,发现15个有硬件设施不到位、炊具餐具消毒不到位等问题。发现问题后又与建筑方、承包方和工友们一起商议解决办法,最后会同县住建局率先在长沙市推出建筑工地食堂安全纳入建筑安全审批体系的制度,坚持“工地食堂不合格,不准开工建设”,再没有哪家企业敢不给员工配建食堂了。

  长沙县始终把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每年都要组织多部门联动开展数次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检查、整治等行动,范围覆盖了全县所有学校食堂及周边市场,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此外,在春节、暑期、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和重要时期,食安部门就组织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确保节庆和重要时期食品安全。

  全民参与共筑防线

  食品安全“红黑榜”成为居民消费风向标

  “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力量都参与进来,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维护好、保障好食品安全。”长沙县食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打一场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保卫战,长沙县通过信息公开、有奖举报、榜样示范等举措,使食品从业人员“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畅通食品安全信息渠道,长沙县通过有奖举报与公开曝光,让公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来。

  长沙县建立了全县统一的食品问题有奖举报热线,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查实必奖,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经费,重奖举报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有奖举报的单项最高奖金高达数万元。

  长沙县在所有食品安全经营单位统一悬挂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公示牌”,设立了群众举报信箱,同时在县级主流媒体长期开辟了《守望食品安全》专栏,定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政策法规,公布食品安全“红黑榜”,2012年和2013年,共公开曝光了746家违法违规企业名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自律。“哪家企业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好,哪家的有问题,如今红黑榜都成了我们出门选择餐饮的风向标了。”消费者李田联说。

  长沙县分管副县长陈计伟强调:“要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在重典治乱的基础上,引导行业自律,强化食品经营者的诚信经营。”长沙县启动开展了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工作,面向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开展了诚信宣讲教育活动,积极引导食品生产经营业主不断提高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主动做到守法经营、诚信自律。

  对于食品安全生产和管理的好点子、好创意,长沙县同样不遗余力地宣传。“凉塘一味”在2012年在全县率先推出透明厨房,将生产制作过程全展现,获得众多群众好评。长沙县政府拿出了3万元,来奖励这家餐厅规范餐饮操作的好点子。

  引导市民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长沙县还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进工地”等宣传活动,在全县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张贴了宣传标语、发放了宣传资料、开展了文艺展演。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期我有所为。在2015年这一深化改革的关键年,长沙县在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工作中,将进一步提高监管协调效率,进一步突破症结,将食品安全工作向纵深推进,完善已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模式,服务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百姓构筑起一道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线。

  改机制

  把县食安办从县食药监局独立出来,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员会。

  独创食品安全督查巡视组,组建商务卫生和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大队、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成立食品药品侦查中队。

  大投入

  投资15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食品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并在镇(街)、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布局了36个快速检测室。

  投资1335万元,启动14所学校食堂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达8890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消毒柜、不锈钢灶台等硬件设施。

  明奖罚

  每年投入100万元奖励经费,重奖举报食品安全违法案件。

  公布食品安全“红黑榜”,2012年和2013年共公开曝光了746家违法违规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