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兄妹湖南寻亲 替过世16年的父亲“回家看看”
11月6日,浏阳镇头镇土桥村,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王苓蒨(左)和王元杰(右)从台湾来到湖南浏阳探望在这边的亲人,同时来到 曾祖父母坟前祭扫。组图/记者杨旭
王苓蒨(前排右一)和王元杰(前排左二)从台湾来到湖南浏阳探望在这边的亲人。
2015年11月6日,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33岁的王苓蒨和哥哥王元杰在墓前深深叩拜,泪流满面。坟墓里,躺着他们的曾祖父母。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大陆祭拜祖先。
他们带着父亲的遗愿而来。1949年,军人出身的父亲王德恩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越过一湾浅浅的海峡抵达台湾,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1989年才又取得联系。但到1999年去世,都未能完成“回家看看”的愿望。
“这一次,我们替他来,他在天有灵,应该心安了。”王苓蒨说。
离家投笔从戎,后随部队去到台湾
上世纪20年代,王德恩出生在浏阳一个农民家庭。他上头有一个姐姐,之后父母又生了6个妹妹。他是8兄妹中唯一的男丁。
王德恩自幼聪慧,他十多岁考上了当时的名校长郡中学。中学毕业后,父母再无力供他上学,他做起了乡村教师。
王德恩在浏阳的妹妹王曙光排行老四,她说,作为长兄,王德恩一直背负着养家的压力。他卖力干活,用心教书,但依然改变不了家中窘况。
1942年,招兵的消息传来了,条件诱人:凡有男丁入伍,这户家庭可以奖励30担稻谷。
王德恩心动了,30担稻谷,可以让全家人吃一年吧!但父母不同意,因为他们只有王德恩一个儿子。
王德恩不依不饶,最终他说服了父母,投笔从戎。后来,王德恩在军队里一直担任文职,他字写得漂亮,但不喜欢拿枪,没有上过前线。
1949年初,王德恩去到了台湾。他在后来寄回老家的信中写道,他“站在船上,望着宽阔无垠的海面,想到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悲痛、愧疚之情涌上心头”。
之后,由于两岸阻隔,王德恩跟家里人中断了联系。父母以为他死在了战场,悲痛欲绝。上世纪50年代,两位老人搬到湖北咸宁,1977年和1982年相继离世。
王曙光说,父母直到去世,都以为他唯一的儿子已不在人世了,“他们是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的”。彼时,王德恩在台湾已退役,在台北市的松山中学任教,后来担任教务处主任。直到40多岁,他才认识妻子谭淑坚,并与之结婚。
“他应该是想着还能回来,在这边结婚落家的,不然不会那么晚才结婚。”王曙光说。
传信托人打听消息,妹妹得知“哥哥还活着”
王曙光也以为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直到1989年的一天。
一个叫李寿的年轻人找上门来了,问她是不是王曙光。这人说,他有个叔父在台湾,是叔父托他来打听的。
“他说,他叔父跟我哥王德恩是战友,也是同乡,我哥得知他与浏阳的家人取得了联系,便委托他帮忙打听老家亲人的下落。”
王曙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怎么也没料到,自己唯一的亲哥哥还活着,还去了台湾。她把地址写给了这个年轻人,开始盼望着海峡另一边的哥哥给她捎来只言片语。
两个月后,王德恩的第一封信寄到了浏阳。信写得很长,有十多页信纸,王曙光让儿子们念信,喜极而泣。
“他在信里说他怎么去的台湾,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家,还说他愧对祖宗,愧对父母。‘生不得养,死不得葬,吾心难安’。”这封信,后来被王曙光带去湖北,放在了父母的坟头。
之后,两家频繁复信。王德恩还给妹妹寄来了他的个人照和全家福。那张拍摄于台湾的老旧照片上,王德恩梳着分头,西装领带,长相帅气英武。他49岁才结婚,育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当时最大的孩子有10多岁了。
然而,后面的来信却没有让王曙光感到喜悦。她从信中得知,哥哥在台湾过得并不好,甚至可以用“不幸”来形容:他的大儿子在美国读书时意外去世,妻子因太过伤悲也住进了医院,后来一直生病。二儿子身体也不好,生活需要人照顾,唯一健康的女儿年纪还小。
“他自己身体也不好,关节有毛病,医生说要换,他怕拖累家人,不肯。他一个人,身体又有病,还要照顾卧床的妻子和几个小孩,很不容易。”王曙光说。
王德恩不止一次在信中表达了他想回老家看看的想法,但“无奈实在脱不开身”,只能通过亲人的信件获得安慰。
牵挂“只有小毗田禾场上空的月印在我心中”
1989年,王苓蒨还只有7岁。她清楚地记得父亲收到老家回信时的情景。
“父亲坐在书桌旁,手里拿着一封信,一直抹眼泪。”父亲跟她讲,他的老家不在台湾,而是在大陆,在一个叫湖南浏阳的地方,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亲人也都生活在那边。
“我从没见过父亲哭泣,哪怕在生活很艰难的时候。但他那次哭了,所以印象深刻。”王苓蒨说。“在举目无亲的台湾,家中不甚如意的境况,加上故土难近,让他陷入了孤独、绝望的境地。”
1994年中秋节,69岁的王德恩在给妹妹的信中写:“今夜,甲戌年中秋,是我六十九次的中秋。上天待我不薄,活了六十九年。独自一人守着电视,所有喧闹的画面和声音都与我无关。只有小毗田禾场(他小时候生活劳动的地方)上空的月印在我心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妹妹们的影像映入脑幕。而今一切都逝去了,只有忏悔、罪孽一日一日,还能拖多久呢?”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多想到你们的坟前哭啊,保佑我能如愿!”
此时,妻子已经因病去世三年了。王德恩一人照顾幼小的女儿和患病的儿子,“觉生活绝望艰难”。
1995年,王德恩再次来信,请求亲人帮忙修缮祖父母以及父母的坟墓,“别让我含恨以殁”。他在信中写:“仍想返乡一晤,但愿体力稍好,把小女儿做妥善安排之后。”
尽管经济上并不宽裕,他还是给王曙光寄来1500美元,给湖北的另一个妹妹寄去2000美元,希望尽快修缮好墓地。
然而,这是王德恩写给妹妹的最后一封信。4年之后,他在台北的家中去世,享年74岁。但是这个信息没有人传达给大陆的亲人。临终前,王德恩泪洒床头,跟当时只有17岁的女儿说,“你长大一点,就替爸爸回大陆去看看。”
寻亲“回大陆看一看,找到亲人”
之后,浏阳老家的人再没收到过王德恩的回信,也不知道台湾那边的情况。王曙光年事渐高,她也担心,“会不会到死都等不到哥哥了”。
2009年,王曙光在美国做副教授的孙子陈策实,被邀请到台湾高雄医学院和成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他到台湾以后,通过王德恩寄来的信件上的地址,委托同在美国进修的台湾朋友庄淑锦女士帮忙去寻找。
他最终来到了位于台北市文山区辛亥路上的一栋寓所前,“寓所老旧,舅公也不在了”。
陈策实被告知,舅公王德恩已在十年前离世,其女儿王苓蒨在餐馆打工,一边照料着生病的哥哥。
“巨大的痛苦和遗憾最终压垮了他,这遗憾,包括他连日夜思念的家乡,也不能回来看一眼。”
陈策实后来跟王苓蒨保持了联系,并希望她能来趟湖南。
陈策实说,“奶奶(王曙光)已经86岁了,如果台湾的亲人们还不来看一看,哪一天,她也要离开了,那更多人会留下遗憾。”
之后,王苓蒨结了婚生了两个小孩,生活也渐渐好转,她“一直记挂着父亲的遗愿”,“要回大陆看一看,找到亲人”。
2015年11月6日,王苓蒨带着哥哥从台北搭上了飞长沙的飞机。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见到了从未谋面的亲人。
亲人们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束鲜花,王苓蒨把鲜花献给了86岁的王曙光。老人和侄女拥抱在一起,抱头痛哭。
“这一刻,所有人都等待了太久,但它终于还是来了。”王苓蒨说。
“我的爸爸,您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