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8个趋势,发展临空经济
王学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如何走出具有湖南长沙特色的临空经济之路。章帝 摄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刘丹青
6月15日上午,长沙召开临空经济示范区招商推介暨中国空港经济区发展蓝皮书发布会。对普通市民来说,临空经济还是个新鲜名词,但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临空经济早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如何走出具有湖南长沙特色的临空经济之路?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空港城市发展委员会执行会长、复旦大学国际空港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学东。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对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寄予厚望,并送上“三个锦囊”——适度、精准、舍得,即基建建设适度、产业布局舍得、招商引资精准。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空港经济区的特点不在于多、全,而在于高、快、精。
规划上要适度,城市的投资强度和建设密度都要适度,在发展速度和规模上也要适度,以免造成资源浪费。适度的提法和临空经济发展规律十分吻合。
舍得,我理解为要强化长沙的枢纽功能,推进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规划用地和资金长期投入上要有决心、有气魄,强化临空产业特色。
精准是对招商提出的要求。要了解临空经济发展规律及临空产业特点,找到适合区域发展的招商目标,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选择项目。
中国的临空经济区已从产业集聚区向空港城市演进,未来我们要建造的,是以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城市。我认为,要加快速度抢抓先机,加强城市功能建设,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推动长沙从传统工业城市升级为中南腹地经济中心、高价值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至今已有一年,您怎么评价这段时间内示范区的发展实绩?
来势很好,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已成为湖南省开放功能最集中的区域。从开放通道来看,“空港+高铁”形成辐射网络,是长沙打造国家交通中心的重要节点;从开放平台来看,拥有湖南省国家一类口岸和黄花综合保税区,并成为长沙申报自贸区的核心区域。长沙空港重点发展的航空运输、航空服务、外贸加工、外贸进出口展示和高端研发中心等外向型特色鲜明的产业,正在吸引湖南开放资源向空港聚集。示范区为湖南这一典型的内陆省份打造了空中“出海口”,也成为内陆地区通过空港引领对外开放的典型案例。
短短一年,长沙空港迅速建成黄花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功能设施,引进以厦门航空和奥凯航空为代表的航空服务业,以顺丰速运、圆通速运、普洛斯物流为代表的航空物流业,以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等重大项目近30个。我们看到,长沙空港已成为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可以说,长沙空港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空港经济的前景和方向。
您认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未来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您对此有怎样的展望?
我发现空港经济区发展呈现八个重要趋势,我认为这八个趋势可以成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甚至整个长沙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空港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空港经济发展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出现在各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空港经济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是“增长极”作用愈发明显。绝大部分空港经济区无论是从固定资产投资、税收,还是从GDP增长来说,都普遍高于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空港经济区正成为所在城市的发展新引擎。
三是空港经济区正向“空港城市”加速演进。上海虹桥、深圳、重庆、长沙等越来越多的区域在空港经济区布局了大量总部、会展、商业等城市核心功能,从产业聚集区向空港城市演进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是空港经济区正成为新经济聚集地。许多地区将空港与自贸区、保税区等功能充分融合,推动智慧物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金融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空港区域逐渐成为所在城市的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基地。
五是“门户”和“窗口”作用更加突出。几乎所有设立自贸区的省份,都把空港区域作为自贸区核心功能区。尤其是在内陆地区,空港经济区作为对外开放“门户”和国际贸易“窗口”,日益占据重要地位。
六是空港经济区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硅港”。大型企业总部正加快向空港聚集,创新创业环境快速形成并优化,空港经济区正成为以国际化、高价值、高科技为特色的创业“硅港”。
七是中小城市正在加入空港经济发展行列。黑龙江打造通航机场群、湖北鄂州机场开建、张家界依托机场发展国际旅游消费,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开始探索空港经济发展模式。
八是作为空港经济的“发动机”,机场本身业务进入快速成长期,各大枢纽机场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北京、成都、大连、青岛、西安等多个城市纷纷启动第二机场、新机场建设或机场改扩建工程,更多客流、物流资源的汇聚,为下一步空港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