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温暖之家
2015年2月10日 2015年1月26日—29日,作为基层妇联干部和妇儿工委专干,我有幸参加了由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社会志愿者培训。三天的培训课程安排得很紧凑,也很科学,既有提纲契领的政策导向,又有实践得出的现状分析,既有志愿者服务的基本素质培训,又有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训练,既有心理学理论课程,又有具体心理咨询技术的练习。我在三天的培训中收获了很多,对自己心理健康也是一次升华,非常感谢省妇儿基金会为农村留守儿童所做的一切。在此我结合工作实际,把自己在培训中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项目开展意义重大
我是一名妇联干部,负责我县的妇儿工作,2014年,我县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数据信息库,共收纳了15371个农村留守儿童的资料。在我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也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资金和学习物资的帮助。但长期和这些留守儿童接触后,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亲的关爱,有的儿童过早承受起家庭的生活压力,不能象正常小孩一样游戏、娱乐,形成了孤僻、焦虑、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出现暴力攻击、吸毒、早恋等问题,危及家庭和社会。为此,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项目,我认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县芙蓉桥乡中心完小能够成为我省30个项目试点学校之一,非常幸运,我作为项目联系人,也感觉到责任重大。我将积极投身其中,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尽最大能力开展好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因此,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若不能回家,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既增加亲情,增加知识,也可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又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是加强学校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因此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1.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为了便于系统地探讨这部分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 学校要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各班班主任建立辅导档案, 将这部分孩子状况: 儿童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父母姓名, 外出时间,外出地点, 工作方式, 临时监护人姓名, 与儿童关系, 联系方式,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和监护人、托管人联系制度,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托管人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记录他们的思想、心理品质, 学习行为, 生活习惯等个人情况,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地联系交流;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帮助解决教育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每月定期召开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师和各班主任关心留守儿童,有责任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使其快乐成长。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选聘心理辅导教师,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通过个别咨询, 对个体进行指导, 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对留守学生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 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会议,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 静下心来, 克服困难, 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变被动为主动。同时, 学校还要建立“倾诉信箱”, 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的疏通引导。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留守儿童,心理保健的方法,如: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另外,班主任教师还要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要教育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培养合作交流能力。3、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义务代管,代管到人。“代管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可以由各级妇联、团组织、工会、残联等群团组织直接组织和开展农村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定,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潇湘女性网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本站文章,请联系本站,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