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体新局“十二五”工作情况及“十三五”工作思路
一、“十二五”工作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区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区文化馆为国家二级馆。全区现有街道文化站14个,其中示范性街道文化站8个、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活动室65个,绿色网吧73个,社区图书馆分馆3个,农家书屋30个,区文化馆分馆3个,基层服务点5个,艺术普及示范点5个。区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歌德电子借阅机一台。通过公开招考,为12个街道配备文化站长1名,成为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生力军。
2.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质增效。坚持“文化惠民”,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2010年,我区与市文广新局联合推出了“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湖湘传统戏剧公益展演活动,五年来共奉献演出1500余场,服务群众60余万人,成为了享誉全国的“新戏窝子”。开展“欢乐星城”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每天为近千名群众免费教授广场舞,近三年参与市民240余万人次。另外,校园文化进社区、高校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影响广泛。
3.文化市场放管结合繁荣有序。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加强专项整治和案件查处,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2015年共检查网吧1097家(次),立案查处30家,经济处罚12万元。在全市文化市场四个季度的文明指数测评中,内五区排名获得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优异成绩。 2015年指导文源街道文源社区通过了省级“扫黄打非”示范社区的检查验收,2012-2015年,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连续四年被评为“市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4.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多样 。我们秉承“保护与传承”的宗旨,对天心古阁、白沙古井、湖南第一师范等49处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火宫殿庙会、湘剧、长沙弹词等17项“非遗”项目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投入700万元的“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项目即将开馆,将成为我区文化新亮点。开展“文化遗产日”等活动,推动非遗培训走进校园、社区,受到各界好评。
5.体育活动与设施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建成健身路径近250套、篮球场79个、室内健身房19个、乒乓球场75个,以及白沙世纪佳园、一力2个全民健身分中心,建成大托等7个农村文体活动中心。全区体育场地达152.5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达2.54平方米,超过全市标准。开展了区第三届大众运动会、机关干部职工运动会等各类群体活动。组建了区科级干部羽毛球队、篮球队,积极参加市“公仆杯”篮球比赛、“羽协杯”羽毛球比赛。2013年参加市八运会,取得竞赛总分第二、奖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2014年参加市第八届老运会,成绩在内五区居第一。
二、“十三五”工作思路
1.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区文体活动中心,以区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街道文化站、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等的统筹管理使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服务项目。提质“欢乐星城”“好戏天天演”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到2020年,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2.继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鼓励文艺工作者从现实生活中采集素材,创作地方特色浓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完善和规范区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文艺类协会等的管理,组织对群众文艺组织、人才、作品进行监督考评,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达到“一社区一队伍,一街区一优品”的要求。
3.继续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挖掘湖湘文化精华,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推进文物保护工作,逐年完成一批区属不可移动文物修缮维护工程,改善我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现状。将“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成省内首屈一指的展示中心。发现挖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促进非遗项目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学校、进文艺演出。
4.继续促进文化市场管理有序。继续严格执行巡查制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规范治理。努力开创对新兴文化市场的监管,实现由网下监管向网上监管的转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网络市场监管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网上执法办公系统,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提高文化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实现技术监管和人工监管的有效结合,全面实现执法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
5.继续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建成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20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大于3.5平方米。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普及推广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育活动普及率。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培育发展体育服务产业,引导大众体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