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婚姻两小无猜 随夫革命不离不弃

05.11.2015  08:22

  


侄孙陈平安向记者展示1986 年陈琮英再回家乡的照片。均为曾诗怡摄
陈平安挂在家中的陈琮英的照片。
故居中,陈琮英睡过的床铺。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1月5日讯(记者 李文婧)“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谈论起任弼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叶剑英所说的这句话。而在任弼时身边,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一直伴随在任弼时左右,踏上革命的道路,义无反顾。她和任弼时携手40年,谱写了一曲令人景仰的至爱真情。她就是陈琮英,长沙县十区青山乡四保四甲(现北山镇青田村玉林塘组)人。

 

  在这个寒意渐浓的深秋,记者来到青田村,拜访这座始建于1891年、具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陈琮英故居,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来感受这段具有温度、充满感情的历史。

   包办婚姻生出爱情,追随踏上革命道路

  新桥集镇左拐行三百来米,潺潺白沙河畔是陈琮英的故里。修整一新的柏油路干净整洁,陈琮英故居和其侄孙的房屋一起被围墙围了起来。

  土砖墙,小青瓦,绿树环绕。周围是两层小楼,不远处是林立的集镇,时间好似独独忘却了这个地方,时间似乎停留在了清朝末年,那个母亲早逝,随兄嫂生活的小姑娘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幼年时光。这时的她不曾想到,日后的她会那样坚韧,以对丈夫的忠贞和对革命事业的一腔热血奉献着自己的人生。

  1986年,农历正月初六,在侄孙陈平安的搀扶下,84岁的她回到了这个已挥别半个多世纪的家,她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抚摸着曾经睡过的床、用过的皮箱,回忆着古井、树木的位置,老泪纵横,感慨不已。

  陈平安告诉记者,他的“慈姑娭毑”陈琮英和姑爷爷任弼时的爱情,其实始于一段包办婚姻。

  “‘慈姑娭毑’的姑姑嫁给了任弼时的父亲任振声,很不幸,在第二年病故。他们虽不曾有儿女,但感情却很好,于是两家相约下一代再续姻亲。”陈平安告诉记者,在任弼时出生后,两家履行约定,将任弼时和陈琮英撮合成了“娃娃亲”,陈琮英也就是封建传统中的“童养媳”。她12岁时离开当时青山乡的家,正式进入任家,与10岁的任弼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因为儿时常小住任弼时家中,来来往往,两人两小无猜。任家家境清贫,在任弼时来长沙求学时,陈琮英到长沙一家织袜作坊当童工,接济他。

  在家人和陈琮英的帮助下,任弼时得以顺利读完了高小和明德私立中学三年级。两人也渐渐长大,感情更加深厚。1920年,积极投身于长沙爱国运动的任弼时要去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准备赴苏留学。这一年陈琮英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明知他此行难料归期,却无言地支持了他的抉择。

  学成归来两年后,投身革命的任弼时才与陈琮英举行了简朴的婚礼。从此,陈琮英伴随在任弼时左右,踏上了革命者奔波无定所的道路,始料不及却义无反顾。

   营救丈夫痛失爱女,长征路上历尽艰辛

  虽然小时候并未见过“慈姑娭毑”,但陈平安却总能从母亲的口中听到她传奇的故事。

  “在一次革命行动中,任弼时被捕,虽遭到酷刑但始终坚称自己是陈岳云(陈琮英堂兄)印刷厂的伙计。慈姑娭毑为救他,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苏明坐拖煤列车赶过去。”陈平安说,陈琮英以少有的智慧和镇定,与敌方巧妙周旋,成功营救了任弼时。但孩子却在途中得了急性肺炎不幸夭折。

  陈平安说,慈姑娭毑还有一大遗憾便是,当年为追随突围西征的丈夫革命,不得不把儿子“湘赣”留在老乡家抚养。从此,陈琮英再也没有见到儿子“湘赣”。直至今日,“湘赣”和许许多多当年红军撤离时留下的子女一样,音信杳然。

  在长征开始后,陈琮英又跟随丈夫踏上万里艰险征途。行军途中,衣食住行几乎都是原始标准。阴雨天被淋得像落汤鸡,在严重缺水地区脸上常蒙着一层灰尘。

  途中,任弼时患了疟疾,身体极为虚弱,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后来,由于山势陡峭、山路狭窄,不但担架无法使用,就连骡马也常失蹄坠落,任弼时只好由警卫员搀扶艰难移行,陈琮英时刻不离丈夫左右,贴心照顾他。与此同时,她还担任某方面军的机要重任。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陈琮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保障了机要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长征途中,他们的二女儿来到了人间。

  共和国成立后,任弼时因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陈琮英以一个独立女性的坚强和母亲的姿态传承着任弼时的理想和信念。她始终以“布衣”自处。对此,著名诗人阿袁(即陈忠远)先生赋诗道:“风雨弥天笑七依,后先女杰九畿稀。倩谁说与今权贵,自处人前一布衣!?”晚年的陈琮英最无法割舍的是那份红军情结。198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中央统战部召开纪念大会,并发给每一位到会的老红军一顶红军帽作纪念。陈琮英常常将它戴在白发苍苍的头上,无比自豪。

   故居成为保护单位,正在进行修缮

  陈琮英的故乡在北山,这些年一直有一位家乡人默默编织着陈琮英与北山的情感纽带,这个人叫余小平。

  家住北山镇常乐村的余小平今年61岁,“我在汨罗读的书,读的正好是任弼时的母校,从小就特别崇敬任弼时。”余小平告诉记者,说来也巧,他参加工作后,成为了陈琮英故里青田村的联村干部。

  “当时听说任弼时的夫人是我们北山人,我特别激动,也由衷地钦佩和欣赏打上任弼时‘骆驼精神’印痕的任弼时眷属。”因此,余小平多次前去陈琮英故居拜访。

  “几乎找不到她以前的生活资料,有也是比较零碎。后来我到文化站工作,正好可以去收集素材。”他从村上开始走访,与陈家的亲戚交流并做记录。

  在他的记录下,陈琮英故居三多堂老屋的样貌初现,“上下两栋、一横屋、出厢房,吐单池、出罩亭,大小房间二十八间,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为当地的富贵家宅。”

  他在走访中还发现,陈琮英和任弼时曾与为长沙和平解放做出贡献的余履裕一起,在长沙县大兴都九区青山乡七保八甲(现北山镇狮山村将军庙老屋)、何公坡、草子坳等地秘密宣传革命。

  “当地90岁高龄的余雄俊(已去世)和张文谋老人曾回忆起,解放前草子坳住着一个‘彭疯子’,和他们关系密切,解放后才晓得这个人是地下党员。”探访到这些,余小平有些激动。

  他还和陈琮英在北京的儿媳娄惠平取得联系,了解陈琮英晚年的生活。完善记录后,他将收集的资料一起送到了任弼时纪念馆。

  后来,娄惠平将陈琮英生前所拍照片、用过的衣物、衣柜等捐赠给北山镇人民政府,目前作为可移动文物保存在北山镇文化中心。

  在北山镇和余小平的努力下,去年年底陈琮英故居正式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景点正在进行修缮,在不久的将来可供后人感怀。

  如今,战火与硝烟早已散尽,但在陈琮英故居里,在余小平走访、收集的或手写、或拍照留下的资料中,陈琮英的革命历程仍熠熠生辉,甚至历久弥新。

[编辑:吴家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