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交警部门开启新一轮勤务模式改革 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
11月16日下午6时,两辆小车沿一桥从河东通往河西时发生追尾,但不等驾驶员拨打“122”报警,站在桥上执勤的交警已经出现在现场。交警迅速帮助他们固定证据,并将车辆驶离桥面,避免了造成桥面交通拥堵的现象。
这是湘潭交警部门开启新一轮勤务模式改革后出现的一个场景。据介绍,自本月开始,交警在城区各主要交通路口、路段提高了见警率,增强了管事率,使得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警力下沉 提高见警率
交警支队负责人介绍,这次的改革按照“屯警街面,网格布警,车步巡相结合、点线面联动”的巡逻勤务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路面巡逻警力配置,在城市主次干道以“守点”、“巡线”方式开展不间断的巡逻管控,切实增加社会面防控的有警时间和有警空间,并充分发挥其快速、机动优势,全面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第一时间接受指挥中心指令快速处置各类治安、交通警情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对现行违法犯罪开展快速、准确地打击;第一时间疏导交通堵点,查纠交通违法行为,保证车辆和行人的畅通、安全和有序;第一时间接受群众报警求助,全面担负处警、巡逻、疏堵、救助、纠违、处突、堵截、调处等工作职责。
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全市都有200多名交警在城区的80多个路口或路段执勤,有人值守的路口与原来相比是成倍增长。
执勤的点多了,警力如何解决?为此,交警部门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要求支队和大队的机关民警每星期至少在固定的路口站三次高峰,支队领导分片包干负责,最大程度下沉警力确保路面的见警率。而在新的方案执行以后,早、晚高峰的时间段都有所延长,早高峰原来是7时30分至8时10分,现在延迟到了8时30分;晚高峰原来下午5时30分开始至6时30分,现在把开始时间提早到了5时。相关负责人表示,高峰时段的延长,代表着民警在路面执勤时间的延长,这种路面见警率的提高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增设岗位 增强管事率
细心的市民或许已经发现,从本月初开始,城区许多重要的交通路口在早、晚高峰时段都有民警在打手势指挥交通。增加手势岗,是这次勤务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新增的手势岗要求,在早、晚高峰时段内,岳塘、雨湖两个城区交警大队要在交通流量大、易发生交通拥堵的重点交叉路口设置手势岗,一名民警在路口中央手势台实行手势指挥疏导交通,另一名民警在路口中心位置协助进行指挥疏导交通,并酌情安排民警或交通协管员、交通劝导志愿者分别在路口四个方向协助进行交通疏导。
据了解,这种手势岗单是在雨湖区就设置了9个,包括一桥、潭城、基建营、一中等路口,这些路口在原来的高峰时段就有民警执勤。而在原来一些没有交警执勤的路口,比如十八总水厂、火车站、四中、熙春路延长线琴岛路口、南盘岭等路口,由于路段的交通流量大,也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在这次改革中也被重点提出来,按要求配备一名民警以口哨、辅助手势指挥疏导交通。安排一名以上交通协管员、交通劝导志愿者在路口协助进行交通疏导。
此外,交警在城区所有临近主次干道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设置护学岗,民警在学校上课前30分钟上岗,正式上课5分钟后撤岗,在放学前10分钟上岗至学生全部离校后撤岗。
机动用警 提高事故调处率
早、晚高峰为何经常出现交通拥堵,除了车多人多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事故处理不及时。
湘潭是典型的过江交通,很多市民需要在上下班期间经行一、三桥到达湘江对面的目的地。据统计,目前每天经行一桥的车辆近10万台次,是一桥涉及通行量的三倍。而一桥的桥面仅有双向四车道,一旦发生事故,桥面就很可能出现单向交通堵塞。
以往,交警部门都是被动应付,也就是出现事故之后交警赶到现场进行解决。但实际上等到交警赶来时,桥面已经出现拥堵,警车根本无法顺利接近事故现场。新的改革模式要求,城区两个交警大队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各派出两名民警,骑乘警用摩托车在两座大桥的桥面进行巡逻,方便快速处理突发的交通事故。为保证桥面的警力,交警支队特勤大队也会派出两组人员对两座大桥进行护航。
同时,城区两个交警大队还会派出事故民警在辖区交通流量较大、容易发生交通拥堵、事故的重点路段进行巡逻、执守,确保交通顺畅和事故的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