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伢子成“蛟龙”号主驾驶 创造7062米深潜纪录

05.05.2015  11:24

有人称他是离地心最近的人,也有人称他为深海蛟龙。

他就是1982年出生的岳阳伢子傅文韬,是我国首批自主选拔和培训的潜航员、“蛟龙”号主驾驶、7000米载人深潜纪录保持者。

五一”前夕,傅文韬回到家乡,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蛟龙”号深潜100次,他主驾43次,创造7062米深潜纪录

2006年底,大学毕业快一年的傅文韬正在准备考研。一天,他在学校BBS上论坛上看到中国大洋协会发布的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公告,就报名参加,从此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6月,“蛟龙”号在南海举行3000米级海试,傅文韬创造了3759米的纪录,中国成为第五个实现3500米级载人深潜的国家。

就是在这次海试期间,傅文韬的父亲突发急性脑溢血病危,领导批准他紧急赶回岳阳老家。看到重症监护室中浑身插满导管的父亲,这个身高1.78米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

但海试任务在身,他带着对父亲的牵挂,踏上了归途。他说:“为国争光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

两年后,傅文韬驾驶“蛟龙”号执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任务。首次在7000米深度获取海参样品和类结核矿物样品,还作为联合主驾驶下潜至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深度7062米。

9年来,作为中国首批受训的两名潜航员之一,在“蛟龙”号总共100次的下潜中,傅文韬作为主驾驶参与了43次,创造并保持着深潜7062米的纪录。

最大深度”成就“中国高度”。傅文韬也登上了人生路上的高点,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载人深潜英雄,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蛟龙”潜航员选拔训练堪比“宇航员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

选拔环节近乎苛严。“印象最深的是抗压测试,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舱内压力设定成相当于18米水深的水平,必须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回忆2006年参加选拔的情形,傅文韬说,“在高压的环境下,耳膜一阵阵剧痛,差一点就受不了,还是咬牙挺了过来,但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了。

2007年初,傅文韬开始接触“蛟龙”号各个系统和艇体构造,学习机械手操作潜水器、试驾等,时间长达两年半。仅仅一个抓取动作,傅文韬一练就是一周,“堪比宇航员技能训练”。

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操纵摇杆。从最初抓大个物品,到后来抓起矿泉水瓶向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凭着一股倔劲儿,傅文韬让笨重的机械手臂能够灵巧地抓取各类物品。

海面1000米以下,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压力越大。”傅文韬告诉记者,每次下水,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都载有3个人,一个是潜航员,还有两名科研人员。空间小,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随着深度增大,潜水器周围温度越来越低,7000米深海,外部温度大概只有1摄氏度。潜航员要贴着舱壁一动不动地坐着,经常是贴着的一半身体冰凉,另一半却非常热。每次下潜要坚持深海作业近10个小时。

目前,在傅文韬和同事的带领下,包括我国第一批2名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新潜航学员已顺利完成培训,预计今年6月将与公众见面。

一次次出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依旧向往海洋深处

今年3月17日,历时4个月,“蛟龙”号完成最近的一次出海,返回青岛基地。期间,第100次深潜浮至水面后,母船的A型架出现了故障,无法将潜航器吊回母船。

外面一两米的巨浪,我们在潜航器里感觉就很强烈,两位科研人员都有呕吐等强烈的生理反应。”回忆起来,傅文韬至今心有余悸。潜航器的空间很小,加上被困在水面的12个小时,傅文韬三人在潜航器里整整待了22个小时。

蛟龙”号的动力马达断裂漏油,加上长时间的海浪击打,随时有沉入海底的可能。傅文韬密切关注吃水深度,一旦明显增加,就决定立刻开舱逃生。所幸,顺利渡过危机。

深海环境影响设备的精准操控,容易产生偏差,每一次下潜随时可能出现问题,潜航员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尽管如此,傅文韬依旧深爱着深潜事业。他告诉记者,“蛟龙”号自2013年应用到科研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年发现的大型生物样品种类和数量,超过了过去20年大洋科考的总和,这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好认可和证明。

潜航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不会为选择这个职业而感到后悔。在深海里,我见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奇观,到7000米深度,世界上只有11个人,这是最宝贵的人生经历。”傅文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