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90后创业青年张浩胤---用脚丈量大地的追梦者
初次见到张浩胤,他正在通过互联网收看《与全世界做生意》的科教片。谁也不曾想到,眼前这个皮肤黧黑,眉宇坚毅,曾骑行十一个月游历全国31个省份的阳光小子,竟然“蜗居”在湘西沅水之滨的一个小村落,在黑土地上,用脚丈量自己的创业梦想。“人要仰望天空,更要脚踏实地。”这个24岁的小青年字字珠玑,道出了90后青年的创业态度。
一个藏了十年的创业梦想
张浩胤在给田地施肥
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位于沅水之滨,1200多人依水而居。这个世代以务农为主业的小村落,却在打工潮的冲击下,田地陆续抛荒。十年前,只有十四岁的张浩胤看着曾经郁郁葱葱的田野杂草丛生很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守着这么好的良田,难道从土地里真的刨不出金疙瘩?
让农业增值,成了张浩胤学生时代的关键词之一。为此他专门进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执教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原安江农校)学习农业养种植方面的专门技术。
传统农业粗放,缺乏科学管理的生产模式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张浩胤认识到要做一个新型农民首先要转变生产模式。在大学期间,他拼命学习基本农技专业知识,还多次去长沙、湘潭和岳阳等地学习现代农业经验。
从荒土地上开垦出的人生梦想
张浩胤在葡萄园剪枝
2012年大学毕业,21岁的张浩胤毅然回乡创业,他相信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多年积累下的农业知识,一定能够在广阔农村大展拳脚。
2012年,他筹集资金,顶住风险,承包了村里200亩抬田,并从黄埠、龚家湾等村集约了1200多亩抛荒的田地,在荒土地上开垦自己的梦想。
同年4月,挖掘机隆隆的响声吸引不少围观的村民。63岁的村民张同玖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种地,这个后生要种这么多地,我们当时都不敢相信。”
为开荒拓地,张浩胤起早贪黑,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每亩2000元的开荒成本让他有些吃不消。开弓没有回头箭,张浩胤一头扎进泥土里,从一个满口理想的白面书生,成为接地气质朴的农家小伙。
“在沿河滩地种100亩葡萄,在抛荒田复垦地种上1200亩水稻,在坡地种上30亩桂花……”张浩胤理想中农业王国脉络清晰。
2013年4月,张浩胤拿下第一笔订单农业。2013年11月,张浩胤在开垦出的荒地种上第一株葡萄苗。水稻种植严格按照公司要求进行规范性种植,不光销路不愁,每斤收购价还高出国家价格(1.35元|斤)0.25元。葡萄种植争取政府支持,当地政府不仅无偿提供葡萄苗和水泥桩,还派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两年时间过去,张浩胤的葡萄园初具规模,水稻种植也收益不菲。“我这个葡萄园是柿溪乡最大的,现在有四个品种,今年就可挂果,预计亩产600斤,每斤就按最低价6元算,每亩产值就达到3600元。你再看我水稻种植这一块,保守估计亩产1200斤左右,每亩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1000亩,你算一算。”说到这,张浩胤掰着手指,笑出了声。
为乡邻经营的“绿色银行”
张浩胤在耕地
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张浩胤的终极目标。在他的理念中,农业就像是一个“绿色银行”,储蓄的不光是农业发展前景,还有家乡的青山绿水。
每年外出务工流失的青壮年让农村活力渐失。当这些外出务工者年老体弱返乡时,拿什么来生活,成了张浩胤深远的考虑。他以每亩400元的租金与附近农民签署了3年水稻田的租赁协议,这种短期的租赁形式,让随时返乡的务工农民在家门口找到活钱;葡萄园这一项,他与村民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为15年,合同期满,将按葡萄园原有规模归还村民,让乡邻得到实惠。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张浩胤对家乡感情深厚:“农村人靠地吃饭是根本,我现在经营的是一个‘绿色银行’,替他们保管这大片土地。我不仅仅要让土地升值,更要让家乡更美更适合居住,让从这里出去的人记得住这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