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业翔院士讲述35年前留学往事 出国两年多没用过零用钱
相关新闻 :“弘扬科学精神 打造道德高地”院士论坛在中南大学举办
本报讯(记者 王斌)“1979年,我被选派留学挪威,当时不能坐飞机。我坐了14昼夜火车,途经五六个国家,才到了挪威。”昨日,“弘扬科学精神打造道德高地”院士论坛在中南大学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讲述35年前他的留学故事,与老中青三代学人和岳麓街道社区居民群众分享了“中国梦价值魂”。
成为挪威工业大学实验楼“守夜人”
刘业翔生于1930年,1953年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当时,国家百废俱兴,刘业翔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一样,燃起了“科学报国梦”——“这与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等基本内容都有关系。”刘业翔补充说,他毕业留校当老师,主攻有色冶金工业电化学方向,而有色金属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他经常带领学生去辽宁抚顺实习,当时科研条件简陋,文献材料缺失,连一些简单的实验设备都没有,而且生活条件很差。他不辞劳苦,奋战在科研一线,还组织学生进行爱国歌曲竞赛,向同学们讲述民族苦难史和国家必须强盛的道理。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大型企业高管。
1979年,国家选派优秀师生进行公费留学、进修。当时人们大多选择美国留学进修。刘业翔却看中了欧洲小国挪威,因为这个国家在新能源材料、工业电化学等方面较领先。35年前的11月份,刘业翔迈出了国门,不过坐的是火车。因为当时中苏关系较紧张,去北欧的航班不能直接经过苏联上空,转机要耗费很多国家经费。他就连坐14昼夜的火车,途经蒙古、苏联、芬兰、瑞典,终于抵达挪威工业大学。入校后刘业翔一心读书,将绝大部分的公派留学经费和奖学金都交给了国家。“出国两年多没用过零用钱。早晚都在实验楼里打转,以至于学校把实验楼的全部钥匙都交给了我保管。”刘业翔回忆说。
1982年初毅然回到祖国
1981年,刘业翔在国际上率先研究了1000摄氏度下高温熔盐电解过程中的电催化现象,并开发出适用于铝电解碳素阳极高温电催化剂,为解决铝电解节能降耗这一世界性难题作出突出贡献,引起业内轰动。美国铝业公司、加拿大铝业公司邀请他去进行访问,并直接表示他可以安家在北美搞科研。但刘业翔却毅然选择在1982年初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校。此时,他已经52岁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业翔与学生完成了国家经贸委“九五”重点项目“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在160KA预焙铝电解槽上的开发应用”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基于现场总线的全分布式铝电解智能控制系统”,经部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中国铝工业现代化改造提供了一项关键技术。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湖南省光召科技奖和省“科技之星”称号,拥有专利6项。刘业翔为资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南工大党委书记兼校长。
刘业翔的讲话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论坛结束后,中南大学学生与中小学生及云麓园社区居民一道,宣读了社区文明督导活动倡议书,并组成6个志愿者队伍,将长期在社区6个志愿岗开展志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