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合力 乘势而上
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征程,为湖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无湘不成军,作为我国军事工业布局重点省份,湖南军工产业门类较全、实力较强、优势明显。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起步较早。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湖南军民协同创新成果斐然,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正逐渐展露雏形,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6年,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96亿元,同比增长8.2%。
当前,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指导下,湖南正立足良好基础,乘势而上,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制造强省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立足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全力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一股军民融合的发展合力正在三湘大地源源不断地汇聚、升腾。
高层推动,开启改革快车道
近期召开的两次省政府常务会上,先后通过《湖南省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两份文件,成为湖南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节点。
从这个节点往前回溯,可以发现,湖南自上而下推动军民融合,早已起步。
从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湖南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到研究出台切实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绿色通道建设的措施、《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航空制造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湖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从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到分别与国防科大共建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与海军工程大学联合组建湖南省军民融合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从针对航空发动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等优势产业领域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到全面拓宽“民参军”“军转民”渠道……这些年来,每一项举措,都是一次探索,将改革的动力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在宏观层面科学引导军民融合发展的同时,也给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
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自湖南高层的推动力也达到新的高度。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树立融合发展理念,拓宽融合领域,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实现经济发展领域国防效益最大化、国防建设领域民用效益最大化。
曾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工作多年的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高度重视军民融合,数十次调研相关企业和项目,多次强调要通过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集聚人才、项目、技术,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带动科技创新投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自上而下,湖南正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事关全省发展的头等大事加以推进。全省层面,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的12大重点产业及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明确的20个产业链,属于军民融合产业的有7大行业和10个产业链。
推力由省一级迅速延展到市县。长沙、湘潭、株洲、岳阳等市,在吸引人才、促进产业聚群发展、财税、土地、融资、服务等方面出台了支持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全面释放军民融合中蕴含的增长潜力,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快车道不断拓宽。
创新驱动,锻造强有力引擎
今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承载着中国的“大飞机梦”一飞冲天。令湖南人骄傲的是,这架飞机的“脚”——起落架和机轮刹车系统,是由湖南中航飞机起落架公司和霍尼韦尔博云航空系统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这也是湖南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的众多结晶之一。
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航空炭/炭材料、北斗系列关键技术、强激光技术应用、磁悬浮、临近空间、飞行器与激光卫星技术……“十二五”以来,湖南军工科研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7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申请专利3500余项,授权1500余项,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等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奠定了独特技术基础。
军工科技成果在民用领域大有可为,民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和研发成果也能支持军工科研和提供配套。在各项改革措施引导下,山河智能、中联重科、三一等重点企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院校,以及稀土院、冶金所、塑料所等科研院所都先后进入国防科研生产领域。近年来,在湘军工及民参军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组织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0个重大专项的多个项目。
实践告诉湖南人,只有让军、民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凝聚合力,让各个方面的人才、团队密切协作,让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充分互通共享,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迸发出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会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然而,放眼全国,军民两个研发体系之间的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成果转化依然是亟待补齐的短板所在。形成高效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既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改革,也离不开各地的积极探索。
湖南省经信委前年起制定的《湖南省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就是探索之一。名为《目录》,实则是一个公开的线上信息共享平台,军工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经过申报可以纳入目录,有需求的主体可以根据《目录》按图索骥开展合作,而省国防科工局也将积极提供相关的沟通对接服务。
2015年省政府与国防科大共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也成为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该院正积极探索军队成果在湘转化和产业化新模式,遴选并积极促成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激光陀螺、北斗导航、超高清全景网络摄像机等一批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化项目在湘实施转化,已见成效。
平台集聚,延伸产业新链条
8月22日,湘江新区举办的“智汇湘江·科创未来”科研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军民融合专场拉开大幕,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团队携研究成果惊艳亮相,军民融合领域专家及相关企业、风投机构、科创平台代表等近300人齐聚一堂,共商合作。这是湖南近年来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搭建平台的众多举措之一。
从6月13日签约项目总投资达到221亿元的湖南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会,到2月22日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联合举行的军民融合“走出去”对接座谈会,再到去年11月13日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三湘大地,像这样颇具投资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对接活动越来越频繁。
对接是为了集聚更多资源,形成具体的合作项目,将军民融合发展最终落到产业和企业上去。而园区,则是承载项目并且让产业链条延伸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下,湖南各地涌现了长沙高新区、株洲航空产业园、湘潭经开区、平江工业园、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岳阳军民融合卫星应用产业园等多家军民融合产业园,其中株洲航空产业园、湘潭经开区、平江工业园三个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在全国31个示范基地中占据3个席位。
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已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特别是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带动了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90%、50%、12%,这是株洲航空产业园中小航空发动机、工业燃气轮机、风电齿轮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该园区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航空产业园,株洲市聚集规模以上航空类企业25家,航空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长沙高新区依托国防科大及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兵器等军工企业、院校优势,引进了一批重大军民融合项目,带动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北斗导航、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中电软件园基地、芯城科技园基地、航空工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特种材料工业园、工程机械产业园等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仅中电软件园,已聚集信息安全、智能制造、北斗导航、集成电路等企业176家,建成公共服务平台12个,产值规模超过160亿元。
湘潭经开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端海洋装备、智慧物流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网络装备、应急抢险救灾救援装备等5个军民融合优势产业,促进整个园区基本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去年整个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财税收入突破40亿元。
……
凝聚合力、乘势而上,我们相信,正加快向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推进的湖南军民融合,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