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开得了收割机开得起小汽车

24.07.2017  11:41

  ◎星沙时报全媒体记者 蒋志斌

 

  2015年12月14日,《星沙时报》刊发《足不裹泥,机械化让农民轻松种田》,对黄龙的种田路进行了报道。资料图片

 

  当前正值“双抢”时节,黄龙(左一)望着收获的稻谷与合作社成员笑开了颜。   章帝 摄

  2011年,毕业于湖南农大的黄龙回乡当起农民。几年时间下来,他从种植30亩农田发展到如今的7200亩,从当初半人工半机械变成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从“种田能手”成长为“湖南省大规模种粮大户”。期间,他的每一个成长历程,星沙时报都及时给予了关注和报道。在星沙时报创刊五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采访黄龙,走进他的合作社,探究他这些年在农业领域闯出的别样人生。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当前正值“双抢”时节,走进长沙县金井镇农裕村,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散发出阵阵稻香。望着穿梭在稻田内的收割机,丰收的喜悦洋溢在黄龙的脸上,“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早稻亩产在800斤以上。”

  五年前,刚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黄龙供职于德国拜耳公司做农资销售。看到家乡的不少双季稻农田“双改单”及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他便回乡流转土地种田,当起职业农民。

  “刚开始种植30亩农田,一年下来人累得要死还没赚到钱。”当本报记者第一次采访黄龙时,刚从事农业不久的他诉说着种田遇到的诸多不便,他介绍,当时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渠常年堵塞,加上几乎没有农用机械,种起田来相当吃力。

  如今,黄龙流转的农田从30亩扩大到7200多亩,在政策的扶持下,农田中机耕道、U型槽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种子催芽机、旋耕机、插秧机、植保飞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一应俱全,种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当初种30亩田累得死,现在打理7200多亩田都不觉得累。”黄龙笑着说。

  今年3月初,黄龙又投资近500万元,打造了全省面积最大、标准最高、全县首家现代化机插秧育供示范中心。

  为农户提供“点单式”服务

  经过几年摸索,黄龙在品种选择、水肥运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拥有了丰富经验,种出的水稻不仅高产而且优质。同时,在水稻生产上,他也探索出了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水稻生产可分成育秧、耕田、插(抛)秧、水分管理及植保、收割、转运及干燥6大环节,共143个小项。”黄龙介绍,为了控制成本,他筛选出每个小项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每年进行更新,做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2015年,他种植的双季稻平均亩产接近2000斤,每亩毛收入达2650元。

  有了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又有全程机械化水平做支撑,黄龙和他的合作社除了打理流转的农田外,还与其他种粮大户、农业公司以及农户签订服务协议,实行“点单式”服务。“农户只需一个电话,就能搞定从水稻育秧到烘干的各个环节。”黄龙说,去年他的合作社对外整田近1万亩、翻耕1.8万亩、植保1.2万亩、烘干近5000吨,实现纯收入48万元。

  如今,在黄龙的带动下,合作社培养了一批体面的农民,他们“开得了收割机也开得起小汽车”。“我们逐渐改变了父辈对种粮没前途的认识,给整个行业传递了正能量。”黄龙说,种田这条路他会坚定地走下去。

  人物名片:黄龙

  长沙县同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水稻种植面积超7000亩,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大规模种粮大户。自2013年以来,星沙时报相继对其进行了《足不裹泥,机械化让农民轻松种田》《稻穗压弯了腰,农户笑开了颜》《用了这套现代化设备,育秧效率起码提升10倍》等7次报道。

  五周年寄语

  “这些年我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有《星沙时报》的关注和支持,非常感谢!祝《星沙时报》五周年快乐,希望《星沙时报》越办越好,继续深耕星沙,为读者带来鲜活的新闻素材。我愿意与《星沙时报》共同成长!”

  ——黄龙

[编辑:杨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