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到家庭农场主 向前一步是幸福

30.10.2014  18:04

 几年前,衢州汉子陈建海还是菜场里的小菜贩,为一天能收入200元而高兴不已;而如今,现年37岁的他已经年入百万,成了衢州市衢江区颇有名气的“百万富翁”。

  而在萧山河庄镇江东村,“80后”小伙周阳站在自家约1200亩的农场上,笑嘻嘻地对记者说,“还可以吧?一年净赚80万元。”

  连日来,本报记者独家调查了我省10位家庭农场主,受访家庭农场主的收入大多比较丰厚,最低的也有10多万元一年,最高的则高达上百万元一年。这批家庭农场主,已经找到了打开财富宝藏的“金钥匙”,成为农村新成长起来的财富“新贵”。

  这让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益康感到非常高兴。在专家看来,家庭农场主收入丰厚,反映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案例】

   菜贩陈建海:变身家庭农场主,一年净收入超百万元

陈建海向记者展示自家农场中收获的黄瓜。

  陈建海向记者展示自家农场中收获的黄瓜。

  37岁的陈建海皮肤黝黑,个矮而壮实,穿着一件白底蓝格子短袖,脚上趿拉着一双黑色的凉鞋。乍一看,像是菜场里一名普通的小贩。

  “我以前就是卖菜的小贩。”已经成为衢江区家庭农场协会会长、“陈建海家庭农场”负责人的陈建海,并不讳言自己的“出身”。2009年前的他,还在走街串巷,到处卖菜,“当时,我只要一天能赚到200元,就高兴得不得了”。

  2011年,这位没有任何背景的小菜贩,向省级农业园区租赁了大约240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每亩地的租金“相当于600斤稻谷”。这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晋升为年收入过百万元、自称颇有幸福感的“金领阶层”。

  来到陈建海家庭农场,成片成片大棚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我的大棚种植了很多品种的蔬菜,比如我有一个大棚里种了26种辣椒、32种番茄。”陈建海告诉记者。

  种瓜、种菜真的能成“百万富翁”吗?记者提出疑问后,陈建海先不回答,却带我去看他家的仓库。几百平方米的仓库内,摆放着上百箱绿色黄瓜、几十箱辣椒、10多箱花菜……“多的时候,整个仓库里全部摆满了菜。”陈建海微笑着告诉记者,目前他的家庭农场一天能产出一万多斤黄瓜、三四千斤辣椒……“就算黄瓜、辣椒等只有一两元一斤,可我们量多呀,光黄瓜一个品种一天就至少能赚进上万元。”

  陈建海当场算了一笔账,自家的农场在丰产期,一天至少能带来2万元的收入,而一年丰产期大约有4-8个月。“就算只有4个月的丰产期,我们也有200多万元的毛收入,去掉土地租金、水、电、人工等各项成本支出大约100万元,我一年的净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那么,家庭农场的资金等门槛高不高?建设期长不长?“我家的‘建设期’有两年。”陈建海告诉记者,前后总共投入1000多万元,其中几百万元是自筹资金,政府先后补助了总计400多万元元,又向当地信用社低息贷款三四百万,“我要融资比其他人容易得多”。

  去年起,陈建海的家庭农场已经步入了“赢利期”,净利润达到100余万元;本来,今年的净利润估计更多,不料进入6月份以后,陈建海的农场突然遭了水灾,蔬菜瓜果一度全军覆没。“后来虽然进行了补种,但也影响了一茬的收割,估计今年的净收入跟去年差不多,也是100余万元。”

  “一旦家庭农场从建设期转而步入赢利期,它的利润增加就很可观。”陈建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由于家庭农场的致富效应,仅衢州衢江区目前就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家庭农场。

  “大部分的形势都还不错的。”衢州衢江区家庭农场协会负责人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地家庭农场主的年收入,一般较多的是20万元至50万元,属于中等水平;50万元至100万元以上的也不乏其人,不过相对人数较少,在行业内属于中上游水平。

   “80后”周阳:子承父业,边种菜边学习

  高中毕业的“80后”小伙周阳,去年4月,成为杭州首个家庭农场的主人。他的“杭州萧山河庄睿博家庭农场”位于萧山河庄江东村,占地约1200亩,其中六七百亩种植玉米、毛豆等旱粮(又称杂粮,指稻谷以外的粮食),其他土地则种植了小麦、大葱、蔬菜等作物。

  “发展情况还可以吧,我们一年净利润达到80万元。”周阳站在自家长势良好的田地里,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种种玉米、毛豆,收入能这么高?看出记者的疑问,周阳说,“种旱粮的收入比较稳定的。我们一亩旱粮的收入达到800-1000多元。我们有六七百亩旱粮田,一年至少可以收两季。你算算看,有多少收入了。”

  记者打开手机上的计算器一算,他家的旱粮收入有几十万元,再加上其他作物的收入,所言不虚。

  周阳的家庭农场已经获称省级家庭农场,不久前又申报成为市级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对我的帮助不小。”周阳告诉记者,自从成为家庭农场主后,他不仅获得了一定的财政补助,获得银行贷款也相对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有了经常出去培训的机会。每一次培训在高中毕业的他看来,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去年我参加了一次家庭农场培训时,听说猕猴桃种植效益很好。今年我就打算辟出一块7000-8000平方米的大棚,试种猕猴桃。”

  32岁的周阳戴着眼镜,外表蛮斯文的样子,跟一般人印象里黝黑强壮的农场主迥然不同。“我也不大会干农活,也不大辛苦的。”周阳笑呵呵地说,农场里的农活主要靠老爸和请来的一些工人干。

  周阳的父亲曾是一个从事蔬菜、瓜果种植和鱼虾养殖的农业专业户。儿子办起家庭农场后,父子“齐上阵”,老周每天早上6点就去农场干活,晚上6点左右回来。农忙时候,就请一些帮工来搞收割、采摘等农活。

  至于农产品的销售,周家父子并不发愁,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几十名批发商会主动赶来拿货。

  采访结束时,周阳自信地告诉记者,“我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很有信心”。

  【调查】

  家庭农场主一般年收入在20万元至50万元

  记者又随机调查了10名家庭农场主收入状况。这些家庭农场主年龄最小的30来岁,最大的有60多岁,他们有的从事蔬菜、瓜果、干果等种植产业,有的从事畜禽养殖产业。其中2户尚处于“建设期”,而其他8户已经处于“赢利期”。

  从步入“赢利期”的家庭农场主的年收入来看,最少的家庭农场主一年的净利润达13至14万元,最多的一年净利润达100多万元。而受访的50%以上的家庭农场主年收入在20万元至50万元。

  本次调查中年收入最少的是富阳市东楼家庭农场。该农场负责人楼增松,60岁,初中毕业,目前,他和老伴在自家的农场里,种植了桑果等水果蔬菜。

  他解释,去年,他们种植的桑果生了一种病,损失了大约30%。如果按照正常年份的话,“一般年收入二三十万不成问题”。

  而调查中收入最高的是“陈建海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建海,他把自己获得的高额回报归因于摆脱了传统农业。

  2012年,他请来农业部门专业人员检测土地,发现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只有1.2%。“正常的土地,有机质含量至少要达到4%才能种植蔬菜。”此后,陈建海专心搞机械化种植和土壤改良。他从养鸡场等地拉来一吨吨的土肥,花钱购买有机肥,又先后投入四五十万元,购买了一台小挖机、一台铲车、两台蹦蹦车等,“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此外,让消费者高兴的消息是,大部分受访的家庭农场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都比较重视。周阳等农场主对记者说,“想搞好家庭农场,一定要在农产品质量上把好关”。

  而处于建设期的两家家庭农场,虽然收益尚未真正拿到手上,但是他们对未来的前景也表现出较好的预期。嵊州市里南乡皮皮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李孝华,在嵊州里南乡的山上种植了1000多亩香榧树等。“香榧不像种植蔬菜、瓜果、粮食等,收益相对比较慢。前10年基本没有什么产果。”虽然这样,他对未来很看好,他对记者说,“我的香榧苗买来200元一株,现在市场价至少2000元一株。即使人家向我买,我也不肯卖。5年过后,我的香榧一年能产10万斤青果,按照20元一斤算,一年也有200万元的收益。”

  【观点】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提出鼓励和支持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已登记各类家庭农场7500余家,经营范围涵盖蔬菜、水果、稻谷种植,水产、牲畜养殖等。

  我省一些家庭农场主收入不错,这让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农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顾益康感到高兴。

  在顾益康看来,家庭农场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希望所在,方向所在,也是家庭经营的转型升级。

  “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越性,又能体现规模经营的效益性。家庭农场是规模经营的家庭企业,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这种家庭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不过,顾益康建议,宏观上,我省应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提高家庭经营的效益,提升家庭经营的水平。

  另外,他指出,我省还需要一个产业化合作服务的体系,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

  据介绍,未来,我省既要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又要推动社会化、合作化、产业化的服务体系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顾益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