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湘潭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从2006年开始,湘潭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以“百村示范”和“百村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到2013年底,共完成3批“百村示范”和两批“百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程,在273个村办点示范、400个村实施帮扶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湘潭县易俗河镇的梅林桥村、湘乡市东郊乡的西北村等18个村成为省级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雨湖区姜畲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镇。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新一轮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确定从2014年到2016年,全市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分示范片(园)、美丽乡村建设村、帮扶村和人居环境整治村4个层次开展,继续在湘潭县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湘乡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连片建设,在湘潭县谷塘村等30个行政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选定200个村实施帮扶,每年重点完成120个行政村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最近两年来,我市新农村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成效日益显现。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三新联点的湘潭县梅林桥美丽乡村示范片累计争取各方面资金达3亿元,示范片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以湘莲、蔬菜、葡萄、草皮种植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农业,梅林山庄为代表的都市休闲产业初具雏形,示范片建设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联点的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整合资金0.6亿元,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以泉塘子中试基地、“菜篮子”工程、都市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园区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30个美丽乡村建设村立足实际,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近两年累计完成各类建设项目161个,投入建设资金达1.34亿元。共整修硬化道路55850米,配置太阳能或节能路灯861盏,设置指路、路名标识206个;新增变压器32台,有线电视入户数达到7084户,网络入户数达到5306户;整修山塘127口,整修河渠34560米,修建(整修)桥梁10座。
与此同时,各建设村根据各自的基础和自身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创新生产经营机制,积极引进项目,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30个美丽乡村建设村中有23个村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389.5万元,平均12.9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80元,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近20%。
我市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村基础设施、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同时,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从规划编制入手,解决“散”的问题;从规范建房入手,解决“乱”的问题,在“美”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从2012年5月以来,以大评比、严奖惩为抓手,在全市53个乡镇、1231个行政村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014-2015年按照省里要求,每年完成120个村的重点整治任务。2013-2015年,市本级财政以以奖代投方式,每年投入1200万元激励各县(市)区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同时要求湘乡市、湘潭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韶山市、雨湖区投入不少于400万元。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秀美乡村新貌日渐呈现。
关注民生、公益,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30个美丽乡村建设村中24村个有了公共服务中心,29个村有了自己的卫生室,20个村有了集中的村民健身场所,30个村都有了文化图书室。而且,各创建村借鉴社区网络化管理方式,探索农村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各类村民自治组织,通过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等形式,不断规范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2014-2015年,全市又有韶北村等6个村跻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