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面临“五难”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03.06.2015  15:40

  近年来,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合作社为主力、农产品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生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为加速土地流转,稳定粮食生产和促进水稻和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但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流转土地规模成片难。近年来,“一流转五服务”政策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流转,但流转中仍有部分插花田,也就是说还有少数农户的稻田没有完全流转,这样,既不利于合作社规划种植和品种布局,更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据调查,全市265个农机合作社在流转81.5万亩水田中,每一片水田中都存在插花田现象,少到只有一块田,普遍都零散夹杂几十亩或甚至百亩。整体连片300亩以上几乎没有。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难。要想推行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必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合作社流转的土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势不平,田块小,土质差,没有机耕道,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不好,难以适应大型机械化种植。部分合作社想改造时,却遇到难规划、难协调、难配套、难筹资。合作社的农机普遍面临着“出不了门、下不了田、回不了家”。如祁东县某镇内大部分水利设施修建于50年代,遇雨季则发内涝,久晴不雨则旱,且该镇标准机耕道不足3.5公里,严重制约了当地一家合作社发展。
      三是自身发展建设融资难。成立合作社容易,但要经营好一个合作社,使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就难。合作社成立后,不但流转稻田需要资金,还要面临着很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业机械的添置、机耕道修建和机车库棚修建。如一台80马力国产拖拉机一般售价在10万元左右,减去国家购置补贴1.8万元,合作社还需筹资8.2万元左右。一个中等规模合作社每年添置全套农业机械资金一般在400万元以上,合作社自筹资金有限,需到银信部门去贷款,但商业贷款则需要资产抵押,目前部分商业银行还不认可农村土地和农业机械抵押,且商业贷款利率偏高,资金筹集难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是农业机械维修保养难。农业机械虽然是铁制的,但作业环境比较恶劣,有的部件和易损件就要更换和修理。而现在乡镇一级的农机修理店几乎没有,县级的插秧机、收割机等新型机械的修理店也少,厂家的三包一般在地市设点,且也难以找到,这样农机修理不但成本高,而且相当困难。据反映,常宁某村民拖拉机的软油管破裂,则需要到县城更换,来回车费48元,但购买油管才3.5元,还耽误了大半天功夫。
  五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难。目前,部分实业企业家投资兴建合作社。合作社运行需要懂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人才。近年来,虽然各县市都积极开展了“三下乡”和“科技特派员”等活动,但覆盖面不广且不能长时间驻地指导。合作社几乎聘请不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如耒阳市某农机合作社社,是当地煤矿企业家投资近1000万元创建的,该社流转土地5000多亩。按照其规模,该社应需要农机手20名以上,农业机械修理员2名,农技师5名,专业会计和管理人员各1名,但目前,该社只聘请到9名农机手、1名农技师和1名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