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

07.04.2016  18:02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线,会议公报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显而易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关键字: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看农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线,会议公报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显而易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伟人毛泽东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国现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1%,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国家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在农业机械基础设备上,对农机行业的扶持政策将加大。

  石门县位于湘西北边陲,辖农业人口56万、耕地67万亩,属典型丘陵山区农业大县,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全县除少部分平原外,大部分都是丘陵和高山,山高坡陡、田块零散。如何发挥农机化在带动农业现代化,拉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作为农口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在此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农业机械化在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作用不容忽视
  (一)农业机械化是破解新农村建设瓶颈的解码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科学发展的保证,是提高农业劳动率的根本。据统计,2014年底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跨过60%门槛,我县的农机化率也达到了45%,充分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农民人”已经转化为“农机人”。2014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已降到25%以下,说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是“增机减人”。党中央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生产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却依赖于“农业机械化”。 国家为了重视和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连续11年逐年翻番增拔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所以,离开了农业机械化也就无从谈起农业和农村的科学发展,也无从谈起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机化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效益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农民从小农经济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初步认识,正在逐步转变为对农机作业效率的认识。据调查:粮食作物机耕效率是畜耕的25倍、机收效率是人力收割的80倍、机插效率是人工栽插的60倍,每亩每季可节约成本机耕35元、机收45元、机插40元,石门县全县一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00多万元。人工采茶每公斤鲜叶采摘费大约是1.6元,机采只有0.3元,每亩机采茶可增加产量35—40%左右,减少开支550元,全县茶农可节约成本和增收4000多万元。据推算,全县农机化作业可为农民节约成本和增收1.8亿元以上.
  (三)农业机械化是拉动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原动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人们将逐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使传统农民变成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据调查,由于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种田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30年前、20年前、10年前的73%、58%、43%减少到目前的29%,2014年全县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第三产业创收20亿元以上。其中本县企业中75%以上的工人都是农机化解脱出来的农民,65%以上的工业生产原料依赖于“农机人”提供。每年数以千计的农户向城镇转移,也是得益于他们从“种田人”借助农机化变成“农民工”进而走入了“市民”的行列,城镇化率中有70%是靠农机化水平提高而直接和间接拉动的。石门县雁池乡竹儿垭村有448人,484亩水田,村里基本上没有青壮年劳动力,该村60岁的村民覃道虎就靠一台旋耕机、一台收割机、一台拖拉机就承担了全村的水稻生产耕、收、运工作。该村外出打工224人,每年创劳务收入450多万元;东山峰农场茶农朱家军家有10亩茶园,原来需请劳力10人,6天时间才能采完,买了采茶机后,2名工人操作3天便采完了,提高了10倍功效。
  二、目前农机化发展的差距及困难
  从整体来说,我县农机化水平还比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农机化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在少数人心目中,存在农机化“重不重要”的疑虑。认为抓农业只要抓好水利等设施、农业使用技术推广、产业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就行了。没有意识这些离开了“”(农机人)都是空话。农机在农村农业工作中占不到应有的重要位置,未来食物靠谁生产、工业原料靠谁提供这类问题很少人去思考和研究。
  (二)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农村的很多基础设施长期没有得到改善,有的乡镇、村、组还处于一种传统的农田耕作方式,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不同步,西北山区“有机用不上,有机不能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还不到10%,没有充分发挥农机效益。究其原因:一是机耕道路不畅,现在农村的机耕道还是“农业学大寨”时的产物,由于长期得不到维修保养,造成毁损严重,根本不能通行农业机械(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二是田块面积小,落差大,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田块面积有的是因自然条件而形成的,有的则是因为土地承包所造成的;三是由于土地承包、分散经营、自主种植粮食作物,因而造成此丘地是水稻,那丘地是棉花,品种不一,成熟季节的不同,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因而很难让机械化成片连续操作产生最大效益。
  (三)农机化投入不足
  1、部分农民资金有限。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如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或收割机需3万—15万元,一般农户没有能力。
  2、农机部门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不足。财政预算没有全额安排人头经费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农机科研推广经费少。
  3、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资金不足
  (四)农民的操作技能培训难度大。
现在的农业机械越来越先进、适用,但是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操作水平跟不上。据统计,全县一年来发生的农业机械操作事故高达50多起,有30多人造成了肢体伤残,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这就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有能力、放心地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
  (五)粮食直补、单季稻生产、抛秧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现在按每户田亩数进行粮食直补严重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种多种少或种不种都能按每户田亩数得到补贴,种粮不多,农业粮食生产机械也无用武之地。实行单季稻生产,农田作业机械一年只劳作一次,大大降低了机械使用效率。实行抛秧种植水稻,从而使插秧机械没发挥应有作用。
  (六)农机综合治理缺位
农机安全村建设行动迟缓,村规民约缺少农机安全制度约束的内容,农田作业和加工机械量增面宽,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没有引起全民重视;由于我县是典型山区县,道路客运交通条件差,在依法打击黑车非驾、农用车违法载客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乡镇、村(居)时常缺位。
  三、对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政策促机械化家庭农场发展
国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与机制,让土地向家庭农场和专业化农业生产能手集中,有效地促农机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发展壮大。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防止土地被细化、碎化。土地在承包经营时,一个家庭承包的土地要尽可能集中,农村农户分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具备条件的劳动者一人继承,防止土地被细化,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水平。启动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村镇、道路、绿化、条田、电力通讯、水利等综合配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条件。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机、农技、畜牧、经济作物科技推广与服务网络、注重农业科技组装配套,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加快农村机耕道建设。鼓励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后。规模经营可以在短时期内有效地推动机耕道建设,而机耕道建设反过来又促进规模经营和农机化作业。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可以以村为单位,县、镇、村三级共同负担机耕道建设费用,县财政给予较大份额的帮助,并提供规划技术支持。明确机耕道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农机部门。将机耕道建设等项目统筹规划,同步突出建设。
  2、加快农机停放库棚建设。全县有80%以上的农业机械都没有库棚存放。用完后在屋檐下或院子里,有的则一年四季露天停放。机件锈蚀、油漆脱落,发动机冻裂,技术状态变差,事故隐患增多,严重地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和农业生产,这也是农机作业组织及农机大户共同面临的问题,希望国家启动车棚机库项目。
  (三)健全和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健全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农机管理站公益性职能,按政策要求将其列为全额事业单位管理,着重解决站内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机管理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管理员在新技术推广、作业服务组织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与主观联动性。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农机作业服务队为补充,农机示范户、专业大户为基础的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不断提升农机化水平
继续加大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补贴资金额度,特别是加大对大型农田作业机械及农业运输机械资金补贴,让农民和农机合作组织买得起。增加农业机械补贴种类,特别是增加农业运输机械种类,促进农民依靠运输致富,小汽车都有很多补贴机型,农业运输机械直接为农村服务。通过政府直接协调石油供应企业,建立农业生产用油储备制度,国家取消养路费改征燃油税后,无形中增加了农机作业用油成本,建议将燃油补贴直接补给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机户及农机服务组织,确保农业机械作业用油及时足量供应。
  (五)大力鼓励粮食机械化生产
在农村实行粮食直补、单季稻、抛秧等生产经营方式,很大程度催生了一批懒汉,有的田无人耕种,长期抛荒,田主依然能得到粮食直补的钱。单季稻、抛秧等种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但实验的结果显示抛秧的粮食亩产量比机械插秧的亩产量要低不少。实行机械化育插秧,通过机械化实行双季稻生产,不仅同样能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而且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