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伤残军人系列报道之四------曾国和:追求另一种高度
他是一名退伍残疾军人,自强不息创办了学校和企业,自己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帮助残疾人和退伍军人就业。
1977年1月,高中毕业的曾国和参军来到内蒙古成了一名铁道兵。1978年11月,他因公负伤,被部队评定为三级残疾军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并享受国家供养终身的待遇。回到家乡后,曾国和看到一些残疾人生活艰难。于是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于1985年在高沙镇办起了洞口县第一家福利米粉厂,解决十多名残疾人就业。他既做管理又当员工,经常累得喘不过气来。员工们常心疼地说:老曾,为了我们你可真受苦了!1987年,曾国和又创办了盲人按摩学校,给盲人谋求一条生活出路。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多名盲人先后到他的学校学习按摩技术,学成后就直接到他的按摩诊所工作。
1992年,村里更多的年轻人都背起行囊远离家乡去外面打工,但还有一部分40岁以上的村民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外出,经济条件不容乐观。曾国和下定决心要把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信念支撑着曾国和开始跑上跑下。国家要修建长潭、长益、京珠高速公路,他加足马力争取承包项目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位企业负责人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开始让他承包小型工程。曾国和赶紧把本村的村民请来,亲自带头上工地,跟村民们同吃同住,日夜奋战。原本要40天完成的工程,他们仅用了28天就漂亮地完工。2001年5月,洞口县山门大竹桥被洪水冲垮,交通中断。县公路局把架桥抢险任务交给了曾国和,要求他三天恢复通车。曾国和带头冒雨奋战,不到一天半时间就圆满完成了任务。由于为人热心又能保证质量,取得了很多工程老板的认可,207国道、320国道、长潭高速公路、长益高速公路都有他承包的工程。
1990年,已经退伍几年的军人杨恢聪,在部队学了一身修车本领,想创业开个修车行又苦于没有本钱。在他一筹莫展时,曾国和送来了2万元钱。“我们非亲非故的,在那个年代借我那么多钱,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那份感动依旧那么清晰的留在杨恢聪的心里。曾国和常说,家乡人民养育了我,部队锻炼了我,地方各级领导培养了我。他觉得在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不断提升社会效益,回报家乡人民对他的支持与关爱。1988年开始,曾国和先后创办了高沙镇社会福利中心、福利铁丝铁钉厂、福利化工厂。近年来,他的公司共吸纳安置了17名不同时期的退伍军人。对有一技之长的退伍军人,他注意培养,发挥特长,多数退伍军人后来成为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骨干。
曾国和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光荣传统,时刻不忘社会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慷慨解囊捐款4000元。2009年,他了解到高沙镇洪田村小学办公条件较差,马上出资5000余元定做了50套办公桌椅送到学校,同时还送去了1万元现金维修教室的基础设施。曾国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退伍军人的革命本色,多次被评为省优抚先进个人和省抚盲助残先进个人。他乐善好施的美名在洞口当地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