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万元现在值多少钱?揭秘株洲万元户变迁
“一万元”的价值和人世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万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当时人人羡慕的“万元户”,如今是否风光依旧?
最近,一条“80年代万元户,现在值多少钱”的微信在朋友圈里疯转。对比那个年代几十元一个月的工资,几毛钱一斤的猪肉价格,存款有一万元,算得上“土豪”了。那么,当年的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当年的“万元户”如今何在,是大老板,还是平民百姓呢?
按人均存款算:
80年代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600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经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储蓄着手研究,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间点,对“万元户”财富的变迁进行测算。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32亿元、9200亿元、7.4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
而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株洲市人均存款在3万元左右,那么当时的一万元,就相当于现在株洲的600万元左右。
按人均收入算:
80年代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6万元
“1981年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是500元,所以一万元,大约相当于当时职工13年的工资。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98元,这比去年的职工人均年薪略高一点,那么,1981年的一万元应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36万左右的水准。”市统计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计算方法并没有把货币贬值考虑在内。
按购买力和物价水平算:
80年代一万元相当于现在的5.7万元
对于按人均存款和收入的计算方法,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胡立和并不认同,他认为需要考虑到货币购买力下降和物价上涨的因素。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系列商品(或服务)其价格的变化情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则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增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例如,1996年株洲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08.8,则其倒数就是当年的货币购买力指数91.9,也就是在消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1996年株洲市市区居民的100元消费只相当于上年的91.9元。”胡立和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历年(1980-2013)CPI指数(累加值)和通胀率,1981年CPI指数为108.5,而去年的则是572.6,那么去年的100元,仅相当于1981年的18.9元。那么1981年一万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5.7万元。
“万元户”的人世变迁
辉煌继续型
代表:徐老板
赚了钱用来做大生意,现在还是大老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紧挨火车站的堤升街迅速出现了一批竹棚搭建的原始服饰交易摊位,肩挑背扛、大包小包的服饰生意人在摊位间穿梭,徐世江就是里面的一员。
“我不是最早一批来株洲的,1987年,我带着2000元和老婆来到株洲做服装生意,最开始也是从摆地摊做起。”现在已58岁的徐世江算得上芦淞服饰壮大的元老之一,但当初艰难的创业岁月,仍旧历历在目。“和老婆租了一间房,早出晚归,洗澡用的是脚盆子,摆摊全靠肩膀挑,过年也不回家,大年三十才收摊,初二就出来摆摊了。”,徐世江告诉记者,生意越做越红火,收入也越来越多。赚了钱,他并没有急于改善生活,也没有乱花,而是用来扩大自己的生意,这就跟众多“芦淞一代”一样,靠勤劳致富。通过自身的努力,徐世江不仅生意越做越大,还开始购买芦淞市场内的铺面。如今,徐世江早已退居幕后,成为了一个低调的大老板。
平平淡淡型
代表:李师傅
存款用来盖房子供小孩读书,现在安心过小日子
64岁的老李穿着普通,退休后,仍被一家事业单位聘请为司机,很难看出来他也是曾经的“万元户”。
“1978年退伍后,我进入到一家货运公司当司机,那个时候司机非常吃香,工资比公务员还高。”老李告诉记者,由于长期往外跑,可以买到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买不到的紧缺物资,所以找老婆非常有优势,说媒的人一堆,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选老婆。
当时工资一个月只有40多元的老李,是如何成为“万元户”的呢?“我的家是郊区农村,吃的米和菜可以自己种,油可以自己榨,生活成本非常低,赚来的每分钱都会存下来。85年后,工资涨到了100多元一个月,而且还有节油奖和超产奖,在村里,算是比较富有的了。”老李说,最关键的是,因为长期跑长途运输,有时候空车回株洲时,他会顺路带点货,每个月的额外收入比工资还高几倍。
“记得当时我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花了300元,附近的人都来我们家看电视,每天晚上把房间都挤得满满的。”老李说自己并不会做生意,就想着过安稳日子,上万元的积蓄就用来盖房子,供儿子读书,所以也没有发大财。目前有房有车,日子过得宽心舒心,也没有什么遗憾。
家道中落型
代表:陈师傅
两次生意失败,儿子吸毒几度入狱,如今负债累累
荷塘区的陈利新(化名)今年63岁,在八十年代后期,因搞养殖赚了点钱,后来又买了大货车跑运输,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同村的老王告诉记者,每年正月期间,舞龙舞狮只去他家耍,讨吉利,给的红包大。“家里人口多,本人又比较爱面子,出手阔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炫富’,后面搞养猪场,因为猪得病亏了一次,到90年代的时候,带着钱去广东做生意,结果又被骗,后面就一直呆在家里了,儿子因为吸毒进过几次监狱,现在欠了一屁股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