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65家公司"僵尸化":负债1.6万亿 靠政府补贴续命

07.04.2016  16:06

  一边趴在A股持续融资,一边每年从政府手中获得大量的补助。在资本市场大量“抽血”之后,部分上市公司的效益并没有好转,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A股有265家上市公司已经沦为了资本市场上的“僵尸企业”,其负债率高企,存货金额不断上升,挤占了大量金融资源的同时也给金融系统带来了风险。

  “僵尸企业”持续抽血A股

  制造过剩产能、占用信贷资源、累积金融风险,“僵尸企业”已经成为了阻碍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病毒。而在A股市场,为数不少的“僵尸企业”则通过政府补贴、保壳等种种手段“赖在”A股市场不走,持续享受融资便利。

  WIND统计数据显示,以衡量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加权平均总股本)为指标计算的话,2012年至2014年,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已经有265家该指标连续三年为负值。不少上市公司2015年前三季度该指标继续为负数。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上述265家上市公司分别合计亏损了453.83亿元、220.77亿元和420.10亿元。而在这份利润表的背后,其每年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就分别达到了260.07亿元、453.05亿元和325.92亿元。(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收支;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支。)

  从负债水平来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上述265家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8.65%,高于A股市场非金融类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8个百分点,其期末负债合计则达到了1.61万亿元。值得警惕的是,2014年末,上述265家上市公司仅利息净支出就达到了446.79亿元,较2013年同期的427.01亿元继续增长。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只能依靠继续举债才能继续生存。截至2015年二季度末,上述公司的存货总金额达到了3595亿元,较2014年末的3322亿元继续增长。

  自2012年以来,上述265家上市公司中,有133家进行了增发募资,合计募集资金达到3281.35亿元。其中,增发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的就有75家,超过50亿元的则有15家,超过100亿元的有四家。然而,在资本市场进行了大量的“抽血”之后,部分上市公司的效益并没有好转,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以首钢股份为例,2014年,首钢股份进行了增发募资,合计募集资金99.65亿元,但从净利润指标来看,2014年,首钢股份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64万元,2015年前三季度,则亏损了5.67亿元。

  “僵尸企业”的背后隐藏了银行不良贷款率快速攀升的隐患。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2014年底上升0.42个百分点,较2015年三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该数据连续第10个季度环比上升。

  政府补贴成保壳救命稻草

  每年年末上演的“保壳大战”,已经成为了A股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对于这些“僵尸”上市公司来说,获取来自政府的补助成了快捷和有效的办法。

  随着2015年年报披露高峰期的来临,众多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正在绞尽脑汁的进行“保壳大战”。公开资料显示,为了避免被退市的命运,目前A股多家ST类公司正在筹划资产重组。其中,一些濒临退市的公司则收到了大额政府补助资金。数据显示,*ST银鸽、*ST天化以及*ST天狮皆在年底获得了政府补贴,金额分别为3600万元、766万元以及3440万元。

  数据显示,政府补助已经成为了上述265家上市公司的重要收益来源。2012年至2014年,上述265家上市公司分别确认政府补助128.37亿元、109.08亿元和118.89亿元,合计高达356.34亿元。而仅在2015年上半年,这265家上市公司中就有221家获得了数额不等的政府补助,合计金额达到了70.18亿元。自2012年以来,这265家上市公司已经累计获得了426.52亿元的政府补贴。数据显示,2014年A股共有1676家上市公司获得了数额不等的政府补助,合计高达686.24亿元。其中,获得政府补助在10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共有7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称,A股“僵尸”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资产行业,连年亏损且面临去库存压力,维持其正常运行需要很大的现金流,能够存活至今主要依靠政府之手托住。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现在清理“僵尸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任务很重,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观、社会稳定、税收等因素考虑,依然进行无依据补贴,阻碍了这些产业清理的过程。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政府之手不退出,“僵尸上市公司”就不能高效退市,这无疑是在误导投资者,怂恿投机赌博,扭曲股价信号,污染A股市场,并使得股票市场扭曲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学家林毅夫则判断,“僵尸企业”不退出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得到了政策性的支持,“一些国有企业雇佣很多人员,如果退出,马上出现很大的失业潮,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些企业有维持就业的政策性负担。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对地方GDP、地方税收以及就业贡献很大,如果其破产或退出,同样影响很大。正是出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或保护”,企业才有了“隐形的担保”。同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企业一旦退出,“原来的借款就会变成呆账坏账了。”所以在地方政府的隐形担保下,就会继续贷款,继续维持下去。

  化解产能过剩将成重点工作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而清理处置“僵尸企业”被看作是“去产能”的“牛鼻子”。种种迹象显示,对于高层而言,化解过剩产能、清退“僵尸企业”已经成为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3月31日,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健全有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体制机制。制定并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案,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完善企业退出机制。3月29日,《国务院关于落实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正式公布,明确提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中银国际认为“僵尸企业”有两种,一种是死而不僵的,即企业已经趋近暂停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仍未破产的,另一种是僵而不死的,即企业仍在生产经营,但从盈利上看不产生价值。后一种类型国企较多,分布的行业有机械、煤炭、基础化工、交通运输、汽车、钢铁、电力及公共事业、有色金属、房地产和建筑。僵而不死的企业依赖政府和银行提供的资金维持运转,对社会资源的占用明显且经济效益差,这类企业的财务特点是负债率较高且持续上升(占用社会资金)、毛利率和净利率逐年下降(盈利状况差)、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降低(销售回款能力差)、现金流持续为负(依赖外部资金支持,还款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