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人心 增强信心 坚定决心——共和国十位部长访谈
30.09.2015 12:48
本文来源: 扶贫开发办公室
来源: www.hnfp.gov.cn
如何评价三年来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凝聚人心 增强信心 坚定决心——共和国十位部长访谈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如何看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3年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机遇和挑战,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与展望?本刊推出特别策划,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资委、国务院扶贫办等十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畅谈。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 刘永富——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到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基本遵循。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收到明显成效。一是对贫困人口开展建档立卡,向12.8万个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为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打下基础。二是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引导贫困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三是改进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和扶贫方式,拓展金融扶贫渠道并创新产品,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得到提高。四是设立全国扶贫日,进行更广泛的社会动员。经过努力,连续两年完成千万以上减贫任务,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社会事业逐步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总书记发出了到2020年农村现标准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动员令。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只有5年时间。全国仍然有7017万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精准对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和程序,采取群众参与、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等办法,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工作,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 精准责任,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落实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贫困县的主体责任、中央部门的行业责任,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搭建基层帮扶工作平台。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和军队武警定点扶贫机制,更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攻坚。 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坚持因地因人制宜,坚持分类施策,在落实“三农”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社保政策兜底一批。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推进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等十项重点工作。实施干部驻村帮扶、整村推进、职业教育培训、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龙头企业带动等十二项精准扶贫工程。 科技部部长 万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既要在较短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并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化,又要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把握机遇,在新赛场、新规则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些都必须依靠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才能破除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的硬约束,拓展国家发展的新空间,才能打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藩篱,让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形成全民创新创业的良好局面。 3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新旧产业转换的接续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很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打造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据初步统计,去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达到1.3万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发明专利连续三年世界第一;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重点领域改革正在全面推进,高温超导、量子理论、干细胞研究等基础科研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载人航天和探月、载人深潜、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和新能源汽车等工程技术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的重大调整,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和经济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我们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要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超前部署面向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等多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让全社会充满创新活力和创业热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以中国制造2025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3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出现诸多新亮点,如制造强国战略揭开新篇章,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与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企业减负与扶持小微企业开创新局面,信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宽带中国战略提速提质提效,电信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工业通信业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务院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二是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支持战略性重大项目和高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的政策方向,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面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三是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四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发展一批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五是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财政部部长 楼继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近两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财政在推动其他各项领域改革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强大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594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国家更为困难。近年来,我国供给驱动增长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是一些制度机制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且收益率不断下降。四是杠杆率较高。这些结构性因素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不断下降,据测算已由危机前的4.4%降至2007-2012年的2.7%,近3年分别为0.4%、0.1%和-0.1%。 未来一个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改革仍将是最大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更大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内在活力动力。一是改革不适应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制度。如修改完善《劳动合同法》,在充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尽可能松绑劳动力流动,完善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的劳动报酬形成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人口转入非农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修改国有和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相关规定,助推投资项目落地。二是推动农业农村改革。放开农产品价格,减少干预性补贴,加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获得的收益,可携带进城就业创业。三是加快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依靠市场力量引导、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完善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结构性调整。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广泛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创新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围绕大中城市圈发展紧凑型城市,增加城市密度,释放更多的投资和消费潜力。五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解除管制,放开市场准入,创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公平竞争的环境。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进一步抓好财税改革方案落实的同时,积极支持其他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尹蔚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各项民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这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明确了目标方向和工作要求,明确了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结构调整中失业人员就业为重点,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城镇新增就业连年保持在1000万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作为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安排,我们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各项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和谐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坚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健全劳动纠纷调处机制和监察执法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稳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依然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任务依然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我们将全面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统筹协调,坚持促进社会公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分享和惠及人民。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协商共赢为目标,加快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环境保护部部长 陈吉宁——奋力抒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 生态文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如,去年实际新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分别为1.3亿、2.6亿、2.4亿千瓦,脱硫脱硝装机容量占比达到95%和82%;6.5亿吨水泥熟料产能新型干法生产线新建脱硝设施,占比达83%;淘汰燃煤小锅炉5.5万台,各地煤改气工程新增用气量25亿立方米。各地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2080件,是过去10年总和的2倍。去年,全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总体上PM2.5平均浓度降低1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也降低了10%-12%,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降低了12.3%。 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建设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抓紧抓好。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既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行业排放总量、环境准入标准,又要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 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深化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当前,尤其要抓好环保督察、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落实。 推动绿色消费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以绿色消费革命倒逼生产方式转变,带动公众参与。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杨传堂——当好区域协调发展开路先锋 区域协调发展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交通运输是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对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起着重要的先行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服务型作用,研究编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等区域交通发展规划,廓清了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发展,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显著改善,西部地区高铁实现从无到有,农村公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增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着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客货运量持续增长,综合客运枢纽更加完善,货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快递业跃居世界第一,运输安全稳中趋好,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运输保障能力。“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发挥好区域协调发展“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积极开辟经济新常态下交通运输推动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区域发展。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重大项目,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提档升级,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建设,率先推进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建设,对症下药,系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牢牢把握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机遇,发挥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运输便利化同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强化交通运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长江水运,统筹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等建设,逐步形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加快推动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以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为主战场,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任务,有序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和交通安全水平,确保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农村交通掉队。 大力推进建立统一的运输市场。逐步统一运输标准规范,打破各种形式行业垄断、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推动建立公平开放、统一透明的运输市场规则,支持多业联动和跨界融合,稳步扩大运输市场对外开放,促进运输资源有序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综合运输服务市场体系。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提升,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有新突破,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有新进展,土地流转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截至2014年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28万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的比重超过30%。农民收入水平有新提高,增长速度连续5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业好形势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和价格“天花板”限制造成双重挤压,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和弱项。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探索建立农民收入补贴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国资委主任 张毅——全面深化国企改革 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的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需要把握几个问题。一是牢牢把握五项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相结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二是扎实推进四项建设: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建设、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三是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四是把握处理好两个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增强活力和加强监管的关系。五是确保实现《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要把“三严三实”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决反对腐败和抵制“四风”,着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构建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 发展改革委主任 徐绍史——适应引领新常态 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目前,货币政策方面连续5次降息、3次降准,财政政策方面安排3.2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同时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投资政策方面推出了11个重大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以及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相关的一批重大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投入项目资本金,鼓励和引导PPP模式发展。在世界总体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 同时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及影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需求总体不振,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向实体经济体传导不畅,财政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展望未来,我们将着眼适应引领新常态,着力改革创新,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坚持以更精准的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把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把促投资与扩消费结合起来,加强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释放有效需求,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充实重大投资工程包和消费工程,努力稳定外贸进出口,多措并举稳定增长。 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快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投入项目资本金、发行企业债券等,有效提高地方和企业投资能力。 坚持依靠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3年行动计划,促进新旧动力加快转换。 坚持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投资建厂、产业聚集区等 多种方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文来源: 扶贫开发办公室
30.09.2015 12:48
聚焦发挥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株洲市召开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工作推进会
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进湘妹子能量家园建设,妇女联
长沙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召开
3月6日下午,妇女联
省妇联参与省高院开展“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志愿服务活动
近日,省高院联合省妇联、省直妇工委来到长沙县金井镇,妇女联
新邵县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圆满成功!钟敏华当选新一届妇联主席!
3月7日,新邵县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隆重举行。妇女联
2023年益阳市“巾帼杯”混双羽毛球挑战赛圆满举行
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推动体育强市建设,妇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