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激发农业新活力

25.04.2016  12:26

      改革玉米收储制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十三五”开局首季,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在耕耘播种时节撒下希望的种子,激发出农业发展新活力。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市场化收购”加“补贴”——这是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新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粮食库存过大,根源在于生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导致供求结构失衡。

        “玉米已呈现出阶段性供大于求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价差较大、收储和进口压力不断增大、用粮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说。

        业内人士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中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同时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说,通过市场定价、发挥价格调节作用,能够鼓励农民种好粮卖好价,还可以调动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积极性,搞活粮食流通。同时,加工企业迎来市场化粮价,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调减玉米产量”“提高大豆产量”,农业部将这一“”一“”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两大重点。

        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扬长补短。

        基于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特别是东北地区库存压力较大,市场价格下降等原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巩固提升玉米优势区产能,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

        与此同时,我国将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确定为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调整优化布局,把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种大豆,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并将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作为重点。

        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已呈良好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

        一二三产融合互动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永兴村,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成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成福烟叶生产合作社、永安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四个合作组织,成了“黏合剂”,把小村688户农户抱成一个团,大成福农工商贸易有限公司则把小村的农特产品送向全国。

        目前大成福已在福州和厦门成立2个分公司,销售范围从本村农特产品扩大到玉米油、豆粉等全市农特产品和知名品牌,今年公司销售额可达1亿元。

        “这种四个合作社加一个公司的模式,使得农户种啥不再伤脑筋,成长为一产向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农业典型。”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说。

        专家表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规模经营产出比高、抗风险能力强。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怎么降成本,如何发展规模经营,怎样延长产业链,各地正在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产业融合发展的队伍中,并已迈出积极步伐。

        在河南、山东、黑龙江、湖北、江西等地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发展壮大;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越发受到青睐。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