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夺目!150余部湖南省藏珍贵古籍展出
善本华章 璀璨夺目
150余部湖南省藏珍贵古籍展出
华声在线—湖南日报12月27日讯(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王昕晗)今天上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湖南图书馆(湖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湖南图书馆开幕,150余部珍贵古籍集中亮相。展览时间至2016年1月下旬。
展览分为“册府漫谈”和“善本华章”两大部分,展品不仅有敦煌写经、宋元旧椠,如公元10世纪唐人写本《妙法莲华经》、北宋开宝八年吴越王钱俶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等;也有明清精校精刻本,如明永乐十三年内府刻《周易传义大全》等。
珍稀古籍 “结缘”湖南
12月27日,市民近距离观看珍贵的古籍展。当天,“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大型主题展在湖南图书馆开幕。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南方地区敦煌遗书十分罕见,而湖南图书馆却保存了9件敦煌写经。12月27日,在“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上展出的《妙法莲华经》,即是其中之一。
北宋开宝八年(975),吴越王钱俶所刻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为湖南图书馆迄今所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线装书中最为珍贵者为北宋刻本《说文解字》,二者为湖南图书馆的镇库双宝。
它们是怎么传至湖南的?
用古籍复本,换回一批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是公元10世纪唐人写本。卷长105.6厘米,高26厘米。“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现场,许多人争着一睹“芳容”。
在湖南图书馆,与《妙法莲华经》一起保存的还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等另外8件敦煌写经。
敦煌遗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由于遭到列强的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敦煌遗书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目前国内收藏的敦煌遗书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河西走廊诸省的文博单位,其他地区十分罕见,尤其是南方。
这9件写经,是如何来到湖南的?据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批写经就被该馆收藏,“当时是馆里用馆藏古籍复本,与北京的中国书店换来的。”
1963年,湖南图书馆的刘志盛前往北京中国书店交换古籍。“湖南馆有很多古籍复本,这些复本刚好是中国书店需要的,而我们正好缺少敦煌写经,就这样达成了古籍交换的意见。”据刘志盛回忆,1963年至1965年,湖南图书馆共进行过3次古籍交换,其中与中国书店交换过两次,还与上海古籍书店交换过一次,“我们用的都是复本,包括《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四部备要》等,共计2万多册,换回了包括敦煌写经在内的400多本善本。”
这样巧的机缘,让不少人质疑写经的真实性。多年来,先后有5批专家对这些写经进行过鉴定。早在1973年和1975年,故宫博物院鉴定小组成员刘久庵就两次到湖南图书馆看过写经,认为其极具价值。2011年,古籍普查专家方广锠和李际宁来到湖南图书馆,对写经进行了鉴定。2012年,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进行了专业鉴定。这些专家均认为9件写经为敦煌遗书,正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来的国家级文物,抄写年代分别为公元5世纪末(南北朝时期)和9至10世纪(唐朝)。
《陀罗尼经》:原藏雷峰塔的北宋刻本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产生于隋唐之际,完善定型于宋。目前存世的宋代雕版印刷品多为南宋时所刻,而此次展出的湖南图书馆藏北宋开宝八年吴越王钱俶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价值不可估量。
湖南图书馆藏有宋元刻本30余部,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这部《陀罗尼经》。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寻霖介绍,其原藏于杭州西湖湖畔的雷峰塔。
雷峰塔,又名黄妃塔,原为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俶(后为避宋帝讳而改名为钱俶)为其妃祈福所建。后因一段“白蛇传”传说而受到人们的憎恶。1924年,雷峰塔在经历了千年风雨后轰然倒塌,鲁迅先生为此特作《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蜂拥而来的人在废墟中并未找到被镇压的白娘子,却在一些塔砖侧面的小孔里发现了一卷卷小的经卷。大多数经卷被心情沮丧、讹以为塔中有“金砖”的民众践踏成泥,只有少数幸存下来。
幸存下来的《陀罗尼经》,是如何来到湖南图书馆的,其原委和过程已经无法弄清。刘雪平说,有可能与敦煌写经一样,是交换来的,但是具体情况已不可考。
寻霖认为,这部北宋初年刻的《陀罗尼经》,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贵资料,对了解北宋初期政治概况及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古籍装帧形式的变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叶德辉侄子从敝纸堆中拣出
东汉许慎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工具书。
湖南图书馆几十万册线装书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北宋刻本《说文解字》。追溯这部书的来历,发现它和长沙叶氏有关。
长沙叶氏原籍苏州,清代迁入湖南,光绪后,其族人人文蔚起,家声大振,尤以叶德辉最为著名。叶德辉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为清末民国间著名的藏书家。至其1927年罹难时有藏书20余万卷。死后,其藏书大半散失,少数归其侄叶启勋、叶启发所有。1951年,他们两兄弟将全部藏书悉数捐赠于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由文管会移交湖南图书馆。其中,最为瞩目者为宋版《说文解字》。
叶德辉是藏书大家,不过这部宋版《说文解字》并非他搜集收藏,而是他的侄子叶启勋偶然从湘乡一户人家的敝纸堆中发现的。
1935年夏,湘乡有人持书单至叶府求售。叶启勋往观检阅,没有中意的,随意在敝纸堆中翻找,未料拣出《说文解字》六册。他初以为是阳湖孙星衍所刊,而印以高丽皮纸。细审始知为北宋精刻本,纸为永丰棉纸。书中“桓”、“贞”二字皆不缺笔,当为宋真宗时所刻。
■链接
古籍收藏怎样识别真伪
在当今文物收藏热潮中,古籍收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其他文物不一样,古籍更注重其版本价值及文献价值,这也就要求古籍收藏者具有较高的古文字、文学、文献及历史等知识。
收藏古籍如何识别造伪?湖南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寻霖介绍,当前收藏市场,古籍、旧书造伪主要有如下惯用手法:
1.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真假。
2.伪造序跋。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叙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还著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3.伪造名人题跋、藏章印记。
4.裁截目录。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
5.利用著录书。有些著录书的记载是错误的,作伪者故意以此为据来兜售自己制作的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