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全后人回忆抗战将军一顶蚊帐补丁17处 儿孙都务农
星辰在线6月22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胡益虎 通讯员 周进银)
在长沙县黄兴镇杉岭社区的一个郁郁葱葱的小山丘上,桂花林里矗立着一座颇为简朴的麻石坟冢,这里长眠着抗战将军、共和国开国中将何德全。70岁的孙子何树根几乎每天来到爷爷何德全的墓碑前清理,因为爷爷的教导,几十年来,何树根没有离开家乡,一直陪在爷爷的身边,为爷爷守墓,如今古朴的麻石墓地周围已经被他亲手种下10多棵桂花树,成为了八月飘香的桂花园。
何德全生于长沙县贤塘尾村贫农家庭,小时候曾给地主做长工,后投身湘军并参加北伐,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高虎脑战斗中,率一营之兵成功阻击数倍敌人。在抗战中,参加开辟和巩固鲁西抗战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回延安后任八路军的18兵站部部长,率领干部战士垦荒,自己亲自种出46斤大南瓜,荣获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签署的“建立革命家务”奖状。1955年,何德全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很小的时候,我就从爸爸嘴里知道爷爷是很了不起的抗战英雄。”何树根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里,爷爷是一个既严格又随和开朗的人,浑身散发着一种军人的豪迈气概。当时有人用诗词讲述爷爷的历史功绩,现在还能随口念出,“投笔英雄不顾家,长城万里周天涯,鲁西一扫乾坤样,海内全开马列花,历代旧游思业水,六旬新额战长沙。”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在湖南省军区任副司令员时,经常回到老家来。”何树根说,征战几万里的爷爷十分清廉,他惟一的亲生儿子何罗生从长沙县农村来到城里。恳求父亲给他安排个合适的工作,离开农村到城里落户。何德全回答:“现在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找个合适的工作是不难。但农业生产也是工作,只是分工不同。你要在农村安心生产,建设农村。”何罗生遵照父亲的教诲,勤勤恳恳从事农业生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农村支部书记,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
在何树根记忆里,小时候爷爷一回到家乡就是一副农民打扮,挑水劈柴、割禾扮禾、出桶挑谷什么都干,有空就带着当时还只有10多岁的他认稻穗、学农活,还带他去看东屯渡大桥桥墩。1961年10月初,当年的长沙晚报记者曾经采访过正在自家菜地干活的何德全将军,而他家一顶用了多年的蚊帐竟然共有补丁17处。1961年10月17日,长沙晚报头版发表《延安精神永放异彩》,报社编辑部还配发了一篇短评《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对何德全将军勤俭清廉的事迹给予很高的评价,号召青年学习老一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战胜当前的困难。
后来何树根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海军部队服役。他曾写信给爷爷,请求帮他解决提干的问题。何德全去信耐心开导孙儿,路要自己走,提干要靠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1974年何树根从海军部队复员回来,想要爷爷安排个适当工作。何德全说:“参加工作和回家种田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可施展才华,大有用武之地……”于是何树根回到家乡务农。爷爷1983年过世后,在家乡建了这个衣冠冢,何树根几十年就看护在爷爷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