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色】传承中心柳暗花明 出好戏 就"有戏"
从人心涣散,到上下一心;从不愿演出,到主动请演,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
传承中心柳暗花明——
出好戏,就“有戏”
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演出现场。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邓姝琳
4月16日下午,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剧场里充满欢声笑语。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在此演出,拉开了该剧全省巡演60场的序幕。
《留守大山的孩子》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2015年的新创剧目,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上获“田汉特别奖”,并在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展演上获得“最佳剧目奖”。
近几年,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从人心涣散、处境艰难到成为全国木偶皮影界首屈一指的院团,就在两个字:出戏。
“一台戏救活了一个剧团”
“90后”舞美设计张滴洋,2011年进入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时,恰逢剧院陷入低谷,“演出少、收入低、人心散,发下来的工资都养不活自己”。
文艺院团的立身之本,就是多出戏、出好戏。2012年,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划转为保护传承中心后,开始在创作上下功夫。当年,历经大半年辛苦创作的皮影剧《人狼同舞》,在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一炮打响,从全世界101台木偶皮影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奖”。
“一台戏救活了一个剧团。”回顾起当年的情景,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谭青松说,首次获得国际级“金奖”,中心凝聚力倍增,大家开始把精力用到本职工作上来。中心适时推行“观念更新”和“管理创新”,提出“三不”和“三给”:不养懒人、不养闲人、不养无用之人;给机会、给平台、给奖励。演职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几年来,该中心可谓好戏连台。复排的木偶剧《马兰花》,参演首届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获“最佳剧目奖”。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专家和观众好评如潮。《木兰从军》等数个木偶皮影小戏也纷纷摘金夺银。
从一块小屏幕表演到三屏并立
在涟源市演出的《留守大山的孩子》,卡通化的木偶形象,活泼可爱,深深吸引了台下的小观众。
该剧在木偶设计时,对头部做了加大处理,造型更卡通。台下的观众能看得更清楚,也更符合当今少儿的审美。不过,演员控制的难度也因此增加,排练中,演员们的手都磨出了老茧。
在皮影戏《人狼同舞》中,通过创新让观众感受到了皮影艺术的魅力。传统的皮影戏是在一块小屏幕后表演,而《人狼同舞》首创3屏并立结构,打破传统皮影戏平面透视的舞台空间,创造了一个立体、多维的视听审美空间。这是该剧在继承发扬传统皮影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在皮影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进行的探索。
这些创新增添了演出的观赏性,带给观众非常新颖的感觉。“小皮影,好主题,大创意。”文化部的一位专家看完《人狼同舞》后如是说。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文华说,在传承木偶皮影表演艺术的同时,在木偶皮影制作、舞台呈现、灯光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吸收时尚元素,使古老的木偶皮影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青春。
倪文华说,原封不动照搬会导致观众流失,只有在继承传统表演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合理创新,才会向前发展。
以前不愿演出,现在主动请演
开拓商业演出市场,一直是国有文艺团体的短板。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扬长避短,与民营演出公司合作,联合创排剧目,通过“借势、借力、借位”,开拓演出市场。联合创排的《猪猪侠之魔幻森林》《麦咭历险记》等几个剧目,均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人狼同舞》《马兰花》等获得国际大奖的剧目,走市场也受到小观众们欢迎。
2013年,该中心共演出383场,其中惠民演出233场、商演150场,演出足迹遍及全国。2014年、2015年,都完成了200场左右的演出,其中每年商演约60场。
谭青松说,作为公益性保护传承中心,首要任务是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几年来,通过“木偶皮影进社区”,深入凤凰、汝城等边远地区演出等惠民活动,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开拓市场,提高演职人员收入,留住人才,锻炼演员,一举多得。
张滴洋告诉记者,几年来保护传承中心变化非常大,演出越来越多,工资大幅增长,“更加重要的是相信年轻人,让我的许多想法能够实现,精神上非常满足”。
“以前是不愿演出,现在都主动要求去演,常有演员‘抗议’不安排他去演出。”谭青松笑着说。
■链接
湖南省木偶皮影剧院始建于1956年,由“湖南省军区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灯影队”和“邵阳木偶剧团”合并而成。2012年,划转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60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包括《石三伢子》《马兰花》《留守大山的孩子》《龟与鹤》《人狼同舞》《木兰从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