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乡镇企业“四千精神”推进农民创新创业

16.06.2015  10:26

   近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做出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决策部署,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农民创新活力和创业潜力,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为此,记者专访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宗锦耀。

  记者:农民创新创业在大众创新创业背景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宗锦耀:农民是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创新创业蓬勃兴旺,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了大量的新增长点和后备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30年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本质就是农民创新创业。30年过去了,乡镇企业对我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壮大,这一庞大的群体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广阔天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作用。大力鼓励支持农民创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助推“三农”强美富,打造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版”,仍然是时代的要求、农民的意愿、历史的必然、国情的需要。

  记者:为什么说农民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

  宗锦耀: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大批农民进城入厂、务工经商,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财富和经验。近年来,这其中的一部分农民创业热情高涨,创业规模不断增大。2013年,返乡创业农民工199万人,创办企业21.5万家;2014年,返乡创业农民工220万人,创办企业23.7万家。创业者以中青年为主。返乡创业者大都有5~8年的打工经历,创业年龄一般在30~40岁之间,历尽磨练,能吃苦耐劳。创业者整体素质较好。返乡创业者在外打工期间大多是从事一定的技术、管理、销售等工作,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思想观念新、交际能力强,善于发现市场、抓住机遇、整合各种资源。在涉农领域创业比例大、成功率高。大部分创业者都是围绕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流通、休闲农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等开展创业,占创业者的60%以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涉农创业比例更大,而且比一般领域创业的成功率高。带动作用强,据统计,每个创业者平均带动3.8人直接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不仅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当地农民素质提高和观念更新。

  实践证明,农民创业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农村集聚,推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利于留住农村的资源要素,留住农村的人气,创造农村新的需求,促进目前农村“三留守”和“空心村”等现实问题的解决,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可以说,乡镇企业的本质就是农民创新创业,那么新常态下乡镇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宗锦耀: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乡镇企业要尊重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尊重社会规律,实现包容发展,继续发扬乡镇企业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助推三农“强美富”的同时,努力打造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个性定制化,并把产品、服务、机器、资源和人力资本相互连接以及大中小微型企业有机结合、专精特新产业产品首尾相连、区域间分工明确的“转型升级版”,争取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有新贡献,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中有新作为,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再立新功。

  记者: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请问乡镇企业有什么历史性重要贡献?

  宗锦耀: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率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格局的束缚,在农村区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军突起”,快速发展,曾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工业经济“半壁江山”、财政贡献“五居其一”。其后,乡镇企业又经历上世纪90年代“二次创业”和本世纪以来“转型提升”两个发展期,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虽然乡镇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结构、布局、产权、区域、发展方式都发生了几大变迁,但乡镇企业由农民创办的本质没有变,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没有移,必须要充分肯定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积累的“第一桶金”,肯定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性贡献。

  第一,乡镇企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队伍。农民兴办的乡镇企业从诞生之日就秉持要素从市场中来、配置由市场来定、产品到市场中去,硬是从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挤出一条缝隙、挖出一个洞、打开一扇门来”,先是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双轨运行的体制,后来逐步拓展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品种和领域,到后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作用、起基础性作用、起决定性作用,最终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力量的体制机制。乡镇企业一直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摸爬滚打,进行了探索实践,为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国际化为导向全面对外开放探了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乡镇企业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坚强依托。乡镇企业发展初期虽从乡村集体企业起步,但同时发展了联户办、户办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初步形成了以乡(镇)办、村(村民小组)办、联户办、户办这样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与合伙制、个人独资形式再次创业;与此同时,一些农村个体私有企业也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走向联合,两者实现了殊途同归。目前乡镇企业的主体转变为农村个体私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总的看,乡镇企业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哪个轮子转得快就让它快转,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第三,乡镇企业是推进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翼。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对城乡二元格局进行了一次次突围,将农村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吸引城市要素流向农村,逐步打破城乡分割,工农城乡开始步入协调发展轨道上来,农业、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达87%,其中,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50%以上。乡镇企业开辟了农村工业的新领域,形成了城市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比翼齐飞”、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大大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乡镇企业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乡镇企业先是在小集镇集聚发展,后来逐步发展成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吸引人口、要素、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聚,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乡镇企业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亿以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35%;另一方面,为农村和小城镇培育了一大批市场主体,鳞次栉比的小商铺、小工厂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市场力量。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支撑,扩大了就业容量,与城市一起大大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第五,乡镇企业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乡镇企业从发展的一开始起,就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以工补农、建农、带农为己任,在国家尚未能够大规模支持农业的前提下,每年承担以工补农建农和社会性支出400亿元左右,助推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科、教、卫、文、保等公共性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同时大量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背景下,走出了建设农村必须繁荣城镇,发展农业必须发展非农,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成功之路;同时乡镇企业瞄准农业资源,彰显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现代种养业,为农业注入大量的资金和现代要素。目前乡镇企业产值中,三产比重接近四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在乡镇企业中的占比逐步提高。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乡镇企业“四千精神”,推进农民创新创业呢?

  宗锦耀:推进农民创新创业,关键是各地要利用平台建设、政策扶持、创业辅导、公共服务、宣传推介等主要手段,以农村能人、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大学生村官创办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为其提供各种优质专业的服务,促进农民创新创业群体高度活跃,推动农民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对农民引进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进行创新和农民利用自身积累、发现机会、整合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要推动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树立一批落实政策的典型,引领更多的地方政府为农民创新创业创设政策、降低门槛、改善环境、提供服务。要努力搭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农民创新创业指导师、创业带头人培训,鼓励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要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专业市场和园区对接,形成企业带动、名村带动、市场带动和园区带动农民创新创业的格局。要不断探索农民创新创业的融资模式,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农民创新创业发展基金,不断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融资成本。要坚持艰苦创业,大力倡导弘扬乡镇企业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推进农民创新创业,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服务工作的指导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分别根据职责,研究制定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研究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氛围,让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