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司法体制改革要牵住两个 “牛鼻子”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司法体制改革要牵住两个 “牛鼻子”
司法责任制要防止“宽严失度”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 记者 张目 摄
■记者 吕菊兰 李国平 实习生 王金丽
“要将员额制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的建立这两方面核心内容精细化、可操作化,防止出现‘夹生饭’。”近日,正在北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轮司法体制改革能否见成效,这两个“牛鼻子”是关键。
同时,就眼下一些热点法律问题,谢勇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改革】
建立司法责任制要区分责任因素和认识因素
作为一名学者型代表,谢勇对司法不仅有深入的研究,而且有长期的实践经验。谈起正在深入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谢勇认为,此轮司法改革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员额制改革,一是司法责任制的建立。其中,司法责任制能否建立事关这次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成效。
谢勇介绍,司法事实的认定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对于证据是否可采信以及证明力大小,虽然法律会有一些规则来指导和约束法官,但更多的还是要靠法官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形成的认识和司法良知来作出判断。正是因为司法行为交织有大量的个人认识因素,所以建立司法责任制,首先就要区分什么是认识因素,什么是责任因素。
谢勇说:“如果因认识产生的差异而追究司法官的责任就有失公允,会导致司法官不敢办案。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把认识因素泛化,用所谓认识差异来遮掩过错。因此,面对一项司法错误,首先需要严格鉴别,到底是确有过错责任还是因为存在认识差异。如果不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或区分不好,责任制就会宽严失度,无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谢勇认为,司法责任制最终是要建立一套标准,并根据这套标准判断某一司法行为是否应该追责。“但因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建立这样一套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从已有经验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标准的角度看,司法责任制的建立比员额制改革难度大。”
【关于人才】
加强实务部门和教学科研部门的对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人。”在谢勇看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才的培养可考虑加强实务部门跟教学科研部门的对接。
谢勇指出,一直以来,法律人才是由院校培养,再由法律实务部门挑选、使用,一个管培养,一个管使用。如此一来难免造成学与用的脱节。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是我国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客观上还需要大力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职业灵魂。
谢勇说:“我们需要的法律人才队伍,必须是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队伍,要以这一法治理念作为法律职业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法学教育中不是现成的,需要抓紧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现在书本上学不到、学不透、学不全,更多的是要从当代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总结。所以,在培养人才环节上,要考虑加强实务部门跟教学科研部门的有机对接。”
“法律实务部门参与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更能满足现实法律实务工作的需要,更符合司法内在规律,也更容易培植和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谢勇指出,有关方面也看到了当前法律人才培养方式的不足,近年来出台了“双千计划”等措施来加以改善。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目前“双千计划”的规模还比较小,一些人还习惯于将其当作是兼职,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教学单位和实务单位双方都没有真正融进去。对此,谢勇认为,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长效制度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真正入脑入心,从而转化为能力和行动。
【关于《代表法》】
对代表建议、 批评和意见实行分类办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谢勇还建议完善《代表法》,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实行分类办理。据介绍,代表可以就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这是《代表法》对代表履职形式的规定。但在相关部门的实际工作中,对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都变成办理代表建议了,三个词变为了一个词。
谢勇注意到,在相关立法中,建议、批评、意见这三个概念始终并存,只是对三者的具体内涵目前法律一直未予以明示。他认为,立法上的这种状况表明,在立法者看来,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的三种性质不同的代表行为,应该区别对待,只是鉴于实践经验尚不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暂未作严格区别,以方便具体操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至今,各方面工作已日益精细和定型,因此现在应该回归立法原意,对立法中设定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这三种代表行为分别明晰其内涵,遵守其法定划分区别,并以此为前提,分别设定符合其工作规律和要求的工作程序,以进一步提高办理工作效率。”
对于建议、批评和意见三个概念,谢勇认为应该围绕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其实施状况来区别界定。循此观点,谢勇认为,所谓“建议”应该是指立法建言,“批评”是指据法评事,“意见”则是指循法见事。
其他观点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必然
中国文化怎么走出去?去年,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舒勇创作的代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型图腾景观雕塑作品《丝路金桥》在米兰世博会上亮相。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勇认为,该作品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据了解,这座雕塑全长28米、高6米、宽4米,由近2万块嵌有“一带一路”范围内53个国家94个城市的国花或市花的“丝路金砖”和十万个“丝路金球”组合而成。谢勇认为,《丝路金桥》不仅是米兰世博会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件珍贵的礼物。
谢勇表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只要平稳发展、茁壮成长,她的树枝总会要伸到围墙以外去,这是大势所趋。
■记者 李国平
相关专题:
决胜全面小康 “十三五 ”起航——聚焦2016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