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谈“互联网+人社”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这是连续第三年就这一主题提出要求。
如何加快推动“互联网+人社”实施?怎样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
推动信息互联互通
以前,群众到人社部门办理一些业务,需要楼上楼下跑几个科室、一层楼跑几个窗口,还要填各种表格、盖各种公章,有时请假去一趟还办不完,还要再跑几趟。
“群众费力又费时的背后,是人社信息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不能互通共享。”曾经长期在人社系统工作的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说,“必须打破人社领域的信息孤岛,让人社领域的信息流动起来、互联互通起来,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的为民服务水平。”
目前,“互联网+人社”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落地,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有的地方用社保卡能查询个人的就业相关信息,有的地方把社保卡和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地方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更新就业信息、实现供需有效匹配,有的地方追踪参保人员的持卡就医购药等行为,实现对患者的门诊、住院、线上线下购药等医疗服务行为的智能监管。“诸如此类举措,让人社大数据与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有效融合,应该继续推广。”刘家强说。
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广大群众有了多样化需求,这对人社部门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家强认为,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将公共服务的出发点从“我要”,转变为群众“要我”,在继承前期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要素”的作用,推动人社各项工作与互联网的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先进技术深度融合,让群众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互联网+’是一种由线上往线下走,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各种服务、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行为。而‘+互联网’则是一种由线下往线上走,获取大数据中的各类资源和服务,转换成生产力的行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万家丽集团董事长黄志明联合14名代表,提出了明确“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区别的建议。
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海量的个人信息被记录在网络上,很多机构和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老百姓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晓辉表示:“面对大数据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我们并不担心其价值的有效利用,而担心数据背后的安全隐患。”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车晓端认为,大数据是个金矿,但这个金矿的原始主人并不是拥有数据的公司,而应当是每一位用户。
在刘家强看来,人社领域的系统和数据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实施“互联网+人社”、给群众带来更多便捷的同时,要注重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要强化安全保障,推进全网全域的安全监控,采取多种措施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和公民的个人隐私。”
邓晓辉建议,尽快研究出台第三方数据保存相应制度、规范。“对于那些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要经过安全处理之后才能部分开放。对公共资源数据的存储、使用和发布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和行业规定执行,构建良好的大数据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王睿)
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