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扶贫再谈教育公平

09.09.2015  08:45
    开学季,名校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高校中农村籍学生的比重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据媒体报道,通过国家贫困专项计划和北大“筑梦计划”、“博雅计划”、自主招生等对农村考生的政策倾斜,2015年北京大学录取了500多名农村籍考生,录取农村学生比例达到了19.4%,实现了多年的连续增长。
    北大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连年上升是一件好事,它让人看到了寒门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可能和希望。20多年来,虽然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从1989年的43.4%上升到2012年的59.1%,不过名牌大学里,农村学生的比重却在逐渐下降。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以前更容易了,但是他们在争夺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力却在下降,更多只能考上一些二本、三本乃至专科学校。进入象牙塔易,而攀上象牙塔的顶端却越来越难。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推出“国家专项计划”,按当时的设想,2015年计划的指标将达到1万人,但2013年这个数字就猛增到3万人,今年更是达到了5万人。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才有了北大农村生源比例的连续增长。
  不管是教育部的专项计划,还是各高校推出的各类自强计划,目的都在于改变农村学生难上名牌大学的现状,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畅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
    但是,通过政策倾斜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名校,更多是一种教育扶贫,是在基础教育不公的前提下对教育公平的一种补救。教育公平的实现,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
    500多名寒门学子上北大的新闻让人快慰,但就在同时,《人民日报》刊发了记者对江西余江县农村学子高考录取情况调查的报道,记者发现“由于考生人数多,农村籍考生被录取人数绝对值高,但录取率明显偏低。”而原因在于“很多优秀老师被省城或沿海地区挖走”。而且即便是在余江县内,优质教育资源也集中于个别学校。余江县的情况不过是当下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二元化的一个缩影,它才是中国教育状况更真实的反映。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竞争的起跑线不在大学,而在中学乃至是小学阶段。如果不能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公平,那么花再多的气力解决农村学生上名校问题,也难以改变农村学生向上流动难的局面。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或者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大学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更取决他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而且,即便同样是名校毕业,在职场中,农村毕业生在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方面普遍弱于城市毕业生,在社会资源方面更是如此。“二代”们的拼爹,实际上比拼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社会资源的积累。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农村毕业生和城市毕业生之间,也体现每个家庭之中,不管你属于农村还是属于城市。城市之中也有贫富分化,城市中贫者的子女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上也处于劣势。       寒门学子命运的改变,远不是读大学或者上名校就能够解决的,它不仅仅取决于教育,也有赖于社会给予每个人在一生发展中的机会平等,有赖于社会公平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