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CPI数据是如何产生的?买菜大姐定期去市场问价
9月30日,长沙市朝阳生鲜市场,基层采价员王健慧用手机上的软件记录肉类价格。图/记者陈韵骄
“国庆到了,蔬菜价格怎么样?”“这个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涨还是下跌?”“CPI涨了,股市又下跌了”……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人们对物价的讨论。
每月、每年都要向全社会通报的国家和地方CPI,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它是如何产生的?记者日前走访了长沙市朝阳生鲜市场,向一线的价格采集员和统计部门了解一个CPI指数背后支撑的庞大的“价格大数据”是如何采集、传达、统计分析的。
“茄子多少钱一斤?”“空心菜呢?”……9月30日上午8点,40岁的王健慧左手提着购物袋、右手握着手机,站在朝阳生鲜市场的一个蔬菜摊子前问价。看起来她与一名逛早市买菜的市民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她这个简单的举动,是在从事着一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兼职工作——采集价格。从2010年1月份起,从事资料搜集工作的王健慧就成为了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的一名兼职采价员,专门负责为长沙市的CPI指数采集基础数据。
【问价】“一个月采价6次,逢五逢十”
王健慧这份兼职,要定时前往她负责的两个网点,采集约100个商品品类的价格。朝阳生鲜市场是其中的一个网点,她每次要采集65个肉菜水果品类的价格。
“一个月采价6次,逢五逢十采一次,节假日同样要采集,雷打不动,”王健慧告诉记者,“干这个有6年了,只碰到过一次大年初一市场关门又正好是采价日的,那天就没有采。”
这样算下来,每个月她要采集并上传价格近千笔。
“长沙全市每个月通过基层采价员采集的数据多达6300多笔,”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价格处处长刘卫说,目前统计部门的采价频率主要分为几种。肉菜等消费量大的商品,每个月最多采6次;毛巾等日用品每月2次;学费等变化不大的品类每月1次甚至半年1次。
为了让采集到的价格数据更可靠,通常每个商品品类都要多问两三家,再取平均数上报,王健慧说,“有的小菜价格还是相差一两毛钱。”
【记录】手机APP输入数据并上报
“红辣椒,你看,上次五天前的价格是7.5元/千克,今天是7元/千克,降了一点。”王健慧麻利地向她手机里安装的CPI手持数据采集系统的“红辣椒”类目输入数字7。
记者看到这个手机APP分为数据采集、数据上报、系统维护和在线升级几个功能。数据采集页面,显示了她负责的两个网点:朝阳生鲜市场和家润多超市。
茄子、土鸡蛋、鲜洋鸡蛋……65种商品都有各自的页面,分别记录了上月均价、上次录入价格和本次录入价格。
刘卫告诉记者,CPI是反映城乡居民家庭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CPI不是商品价格,是一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平均综合指标。这些数据,来源于采价员们对全省100多个网点的1000多个类别的商品进行频繁、准确的记录。”
培训
定期集中培训,选择四季不断货商品
肉菜水果价格,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它们的涨跌幅度,这关系到大家的“钱袋子”。在每隔五天的最一线的价格采集过程中,王健慧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先感知食品价格变化的人之一。
“这两个月,普通花菜价格变动比较大,”她打开普通花菜的页面:上月均价7元/千克,上次(5天前)采价11元/千克,本次采价9元/千克。
王健慧说,她每次到市场采价,不仅是单纯问价格,很多时候还要问问菜摊老板们价格变动的原因。
王健慧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集中培训一次,有时要调整采价的类别,选择商品类别的基本原则是大家吃得最多、用得最多,而且一年四季基本上不会断货的商品,“这样记价可以一直持续,更详尽地记录价格变动情况。比如青椒就采螺丝青椒、韭菜采山东韭菜。”
揭秘
基层采价员数据即时上传到国家统计局
2016年8月,湖南CPI上涨1.2%,这个数据就是通过湖南各个调查市县数据上报后,汇总上万笔调查数据后得出的数据。
刘卫介绍,以王健慧为代表的基层采价员们在手机APP中录入价格数据之后,这海量的数据直接即时上传到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不会在省市保存,每个采价员的网点位置和采价时间都可以通过定位信息追溯到,保证了数据的可查性。”
每个月,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消费处都要对6300多个价格数据进行进一步统计,以形成月度CPI。算法是一种复杂的加权平均法。刘卫举了个例子,假设一个月内,白菜涨价10%,姜也涨了10%,但是它们对CPI变动的贡献大小并不相同。“有着各自的系数(也就是权数),消费量越多,权数越大。”
“我们收到大量的民众反馈,说觉得CPI数据偏低,与现实生活不太相符。”刘卫说。持有此看法的往往是较关注食品类商品的民众。“食品类价格因素只占了 CPI的一部分,其他的诸如汽车等大宗消费同样也被计算在内。有的年月食品价格确实上涨比较多,但同时汽车等价格甚至降低了,就会出现最终的CPI涨幅没有那么高。大家要合理看待这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