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产业样本——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实施扫描

18.01.2016  18:11

我们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方法,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引导贫困户发展基本产业脱贫致富。”2013年,刚走马上任的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通过半年时间的走基层、入农家、解民情,就如何让全市416个贫困村近30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如何精准扶贫,他胸有成竹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3年9月,一个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发展战略和“1656”行动计划为指南,事关张家界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和精准扶贫的“523”行动计划出台。自此,张家界优先发展蔬菜和大鲵产业,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思路、举措和机制,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523”行动计划是张家界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生动样本,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张家界的生动实践。

识贫精准,扶贫产业破“”来

张家界市既是知名的旅游胜地,又是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全市 4 个区县都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片区县。全市总面积 9516 平方公里,辖 4 个区县,总人口 171 万人。2013 年底,经摸排,全市共有41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 29.58 万人,贫困发生率20.2%,高出全省 9 个百分点,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张家界穷,没想到会这样穷,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这是市委书记杨光荣每走完一个贫困村,离开时的深切感受。2013年3月,刚履新的他带着市委各职能部门的一干人,轻车简从,带着扶贫攻坚的任务到农村调研。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一路与村民谈心,一路思索。短短半年,从慈利到桑植,从永定区到武陵源,他马不停蹄,在全市农村认真转了一圈,60个贫困村,这让他掌握了大量农村贫困素材,对全市农村发展现状了如指掌。

确定了扶持谁,但谁来扶,怎么扶?”调研完成后,杨光荣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只有精准识贫,方能对症下药。通过调研发现,这60个贫困村,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农村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很多地方水、电、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二是农业产业非常落后,不少地方还在沿袭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三是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得不到保障,贫困人口就医、就学、文化生活的水平还很低;四是农村致富能手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年轻的劳动力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留守在家的都是老人、妇女、小孩;五是农村基层组织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不足,等等。这五方面,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真正原因。而其中,最核心的是这些贫困村几乎没有任何农业产业,都是一家一户、自给自足,靠几亩薄田和山地讨生活。

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2013年9月,集众智、汇民意、强实践、能操作的以增强扶贫对象自身“造血”功能、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内容的贫困地区基本产业发展工程《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出台,计划5年时间,优先发展蔬菜、大鲵产业,到2017年,蔬菜种植由目前的10万亩发展到30万亩;大鲵养殖量由目前的50万尾发展到200万尾。

一个关乎张家界市近30万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产业破“”而出。

实施精准,两大产业上“”扬

“‘523’计划一出台,找准了扶贫产业发展方向,全市就积极行动起来,蔬菜和大鲵产业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香饽饽’。各区县农委、蔬菜办、畜牧兽医水产局忙碌起来,前来咨询政策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成了抢手货。”张家界市农委主任杨敬初告诉记者,“523”计划实施两年多来,蔬菜和大鲵产业已成张家界山区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张家界市永定区桥头乡高枫村村民刘绍祥就是“523”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2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谋生,他种植了20多亩水稻,一年到头,仅是解决了温饱,没存到一分钱,连两个小孩读书的钱都拿不出。看到出门打工的邻居都修起了小洋楼,他也想出门打工。正值此时,“523”行动计划的春风吹到了此地。

种蔬菜,流转土地、建大棚等,国家都有补贴,这是好事。只要你种,我们尽全力帮助。”村支两委知道刘绍祥的想法后,上门鼓劲。

流转一亩土地,政府补助300元。”在市区乡村四级帮扶下,2014年初,刘绍祥在村里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年底,一算帐,除去成本,获利20多万元,他一举由村里的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流转土地500余亩,成立了张家界利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熊壁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植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销售渠道的拓展,今年,年产量突破4000吨,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纯收约20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本村及邻村20多户村民加入了他的蔬菜种植合作社,年纯收入均超10余万元。

这都得感谢现在的好政策。”创业过程中,永定区蔬菜办、商务局、物价局、财政局和农业局给予很大帮扶,张家界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向佐谊、市农委主任杨敬初到基地调研,征求意见,解决实际困难……从流转土地,到蔬菜种植,到销售,都为创业者精心服务。

澧水之源五道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源,遍布的溶洞,成了大鲵最适宜繁衍生活的地方。3.5亿年来,一直生生不息。

大山深处的五道水镇茶叶村,山清水秀,张家界澧源生物科技公司大鲵仿生态繁殖基地就坐落在这里。作为当地最大的大鲵养殖繁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8个乡镇和鄂、渝等地发展大鲵逾百万尾,解决农村人口就业2000多人。

开始小打小闹,是‘523’计划让我下定决心扩大规模,公司现有40多户大鲵养殖户,户户都是百万富翁。”澧源公司老总,土生土长60来岁的陈功明告诉我们,2013年5月25日,上任仅一个多月的市委书记杨光荣,轻车简从来五道水调研,给他发展大鲵产业吃下了定心丸。

现在养殖大鲵,投资小、风险小、易管理,收益大、养殖技术成熟、见效快,且没有后顾之忧,百分百致富。”2015年11月23日,是永定区双溪桥乡昌溪村陈吉龙、陈吉炎、孙军等8位村民最高兴的日子,在市、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和该村支两委的帮助下,与大鲵养殖合作社签定了代养协议,合同约定,投入2万元养殖本金,每年有5000元的保底收入。

这只是“523”计划实施后,张家界蔬菜、大鲵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张家界蔬菜产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20家,专业合作社达118家,种植大户2000多家,灵洁、永强、生安赛特等已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洞溪“七姊妹”辣椒、“桑植萝卜”等蔬菜品牌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畅销海内外;全市大鲵上万尾养殖企业达23家,养殖户1100家,涌现出金鲵、金驰、点鲵成金等大鲵生产加工企业,“张家界大鲵”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成为张家界倾力打造的第二张名片。 

举措精准,产业发展造“”强

扶贫搞了这么多年,效果总是不太好,成为建扶村的时候,各项工作开展得好,可等扶贫工作队一撤走,又打回了原形。”张家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统战部长刘群表示,光“输血”不够,要“造血”,要改变原来“等、靠、要”的思想。

桑植县白石乡新华村,海拔1200多米,是典型的偏僻高寒山村。多年前,该村曾进驻过扶贫工作组,也曾探索过一些脱贫致富的办法,投入了不少资金,但该村却一直没富起来。

市委书记杨光荣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差是导致该村落后贫穷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该村村民没有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劳作模式,现代思想观念缺失。很多人不想自食其力,一心等政府帮忙。

要想摆脱贫穷,就必须发展产业,自力更生。靠政府‘输血’一阵子,自己‘造血’一辈子。”新华村作为张家界市工业园的驻村帮扶贫困村和市委书记杨光荣的联系点,人口仅480人,村里没有产业。驻村工作组进驻伊始,就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扶持政策。在今年初举行的全村产业动员大会上,村民都明白发展产业之于自己的重要性。

新华村计划3年内发展蔬菜1000亩,人均种植蔬菜2亩多。计划拟定,就要帮助村民实现目标。”驻村工作组组长刘经让找到该县蔬菜龙头企业永强农业开发公司,希望该公司能带动该村村民种植高山萝卜。此时,由市、县两级财政拨付的30万扶持专项资金已到位。

一场产业战在新华村打响,在驻村工作组帮扶下,该村新开土地500余亩种萝卜,由永强农业开发公司统一提供菜苗、技术,统一管理、销售。今年种一季萝卜,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60多万元。

自己学会了种(养)技术、科学管理,建立了销售网络,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金饭碗’。”新华村萝卜种植大户、村书记江丛正向记者介绍,以前种玉米、土豆,亩产不足千元,今年成立正宏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入永强农业开发公司后,收入增加了,观念转变了。今年,该村像他这样种植萝卜的村民有20多户。

慈利县赵家岗乡新坪村,张家界绿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杜方金对“523”计划夸赞不已。2年前,借“523”的东风,他开始大规模发展大鲵产业。在大鲵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产业优惠政策、大鲵营销活动、品牌宣传、技术管理培训、启动大鲵“双标识”管理、在外建立直销店等一系列精准举措的帮扶下,他成了该县有名的大鲵养殖大户,并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在张家界,游客购物、旅游观光,大鲵都成了主角。”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大鲵科技馆老总蔡菁告诉记者,“523”计划实施后,大鲵市场行情上涨,让大鲵企业和养殖户的信心大增,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523”计划实施过程中,张家界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服务体系,市里建立了“农口系统单位班子成员联帮扶制度”,点对点联系62家蔬菜、大鲵企业和合作社。市政府对蔬菜、大鲵产业每季度举行一次由市长亲自主持召开的产业调度会,各区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服务机制。2多年来,全市蔬菜、大鲵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已分别达到3000万元、2700万元。

自张家界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迅猛,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由10万亩发展到23.5万亩,翻了2番还多,年产量达80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大鲵产业亦风生水起,养殖大鲵由50万尾发展到136.6万尾,年繁殖鲵苗40万尾,年综合产值20亿元。目前,两大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0多万人,其中,6万多贫困人口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同时,“523”计划还带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水果、油茶、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5、8.32、21.1、2.4万亩,产销两旺,农民增收效应日益显现。

将蔬菜、大鲵打造成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既‘输血’又‘造血’,让更多贫困人口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梦’。”在2015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共张家界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杨光荣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