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一包”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21.03.2017  01:02

湖南省涟源市强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立足丘陵山区实际,成功探索出了“五代一包”水稻规模种植模式,得到广大农户的充分认可,现已在全市推广实施。目前,该合作社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20个,双季稻规模化经营面积11.8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种粮大户6户。

五代一包”水稻规模种植模式是指“代耕(翻耕早稻田、机收早稻田第二次翻耕)、代育(早稻育秧、机插秧、拋秧)、代管(水稻统防统治、抽水抗旱)、代插(机械插秧)、代收(组织机收、稻谷烘干)、一包(包基本产量400公斤/亩左右)”,服务收费分别按代耕、代收200元/亩,代育、代管、代插100元/亩收取,包产收费标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物价因素和生产成本等综合情况,每年由双方协商决定,一般为400元/亩。该模式主要围绕“1﹢4”来开展工作,即:以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为核心,通过抓好四个环节(以技术服务为支撑、农业保险为保障、政府服务为引导和保底收入为利益联结),促进了水稻规模化种植,加快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打造水稻规模化种植生产链。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以“五代一包”方式服务水稻生产全过程,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优化了资源集约配置,实现了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二是以技术服务为支撑打破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合作社充分利用基层农技、农机服务站,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主动与服务对象对接,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大机械深松整地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益。三是以农业保险为保障最大限度降低水稻规模化种植风险。农民保险意识较弱,农业保险普及率低,合作社积极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当农业生产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有效化解了水稻规模种植面临的风险,稳定了农民收益。四是以政府服务为引导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服务效益。涟源市政府高度重视“五代一包”模式的培育发展,加大了政策、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增加农业补贴,加强跟踪指导,协调技术服务,组织职业培训,为合作社自身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大力提升了服务保障效益。五是以保底收入为利益联结方式适应农民理性经济属性。在“五代一包”模式下,农户只需每亩交纳400元,合作社承诺包产400公斤/亩,若产量减少按照合同赔偿,多余产量全部归农户所有,这种以合作社提供保底收入为农民缔造的利益联结方式,保障了农民在零风险条件下获得收入来源,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五代一包”模式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创新了农业经营方式,缓解了农村土地抛荒难题。“五代一包”模式以合同约定的方式,农民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破除一家一户小农生产方式,实现了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缓解了农民因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抛荒的现象。二是解放了农村大量劳动力,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五代一包”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农民脱离了土地耕作的束缚,安心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打工和土地收入“双丰收”,既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农户实行“五代一包”后,外出打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每年还可获得300多元/亩的土地收益。三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五代一包”模式将相对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改变了过去种植品种不一,田间管理差异大,农户各干各的经营状况,促进了生产流程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同时,合作社通过购置犁田机、收割机、插秧机、催芽机、植保机械等,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经营区域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平均提高了15%。四是加快了农技推广步伐,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通常在水稻种植测土配方、无公害种植、科学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上具有相对优势,推行“五代一包”模式,提高了农田良种普及率、无公害农药使用率和科学配方施肥率,降低了农资购买成本。李达长是涟源市三甲乡秀峰村第一位返乡务农的大学生,因成功创新探索出了“五代一包”农业生产模式,先后荣获“2013年湖南省集中育秧先进个人”“2014年全省乡村好青年”、“涟源市农机大户”、“涟源市十佳科技示范户”等殊荣,成为湖南省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